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球之盐》:盲眼女人的逼视凛然又滚烫

(2016-01-05 09:58:34)

每一个人都应该看一看这部电影,《地球之盐》。

地球之盐,片名取之《圣经》:“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意思显豁:人类是地球之盐。那么,何不为影片取一个直截了当的名字“地球之人类”呢?意味在于后半句:人类怎么就失了味?人类一旦失了味,就不能再恢复人之味了吗?

以上问答,基于看过《地球之盐》之后。而在之前,我以为这是一部讲述一个摄影大师艺术道路的纪录片,所以,片头用几张照片慢慢导入叙述的方式,让我打怵:会不会是一部推进过于缓慢的电影?幸亏那张照片:煞白的背景前,一个衣衫褴褛的盲眼女人锐利地看着我们。我想知道,这个名叫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的巴西摄影大师是怎么拍到人物的灵魂的。

一个巴西青年才俊,因为父亲的坚持学了经济学,就将经济学学得非常出色,从而得以携妻从容离开独裁统治下的巴西到了1970年代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巴黎做起了世界银行的高级职员。有美妻莉莉安陪伴,又有娇儿绕膝,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的人生已经有了富足的中产阶级的模样,虽一眼能望到人生终点的平乏有时叫人沮丧,可这世界上的许多人穷其一生梦寐以求的,不就是这个吗?只是,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得到的有些早,难免要不安分,再加上妻子莉莉安的鼓动,这两位居然放弃世界银行的职位在巴黎做起了自由摄影师。

接下来,《地球之盐》是不是要告诉我们一个银行职员是怎么华丽转身为一个摄影大师?没错。可是,在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用镜头记录下来的这个世界的真实境况面前,个体的成功很快退居到幕后很远的地方。

所以,我觉得《地球之盐》是由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数个摄影主题组合而成的关于“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的纪录片。

“另一个美洲”,是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成为大师起步的地方,在这一组照片里,镜头所及无论是阿勒莫汉、萨拉古洛,还是塔罗乌马拉……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呈现给我们的,虽有另一个美洲人们真实的生活场景,但带领另一个美洲之外的人们猎奇的意图多多少少渗透在那一张张照片里,它们缺少电影的片头里那张盲眼老妇照片所蕴涵的沉默的力量。

完成了“另一个美洲”之后,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的镜头转向非洲,无论是干旱中的埃塞俄比亚还是深受种族冲突之难的卢旺达,大师在拍摄游走在死亡线上的男人、女人和孩子们时,在“另一个美洲”时不由自主流露出来的炫耀奇特的成分已经被完全丢弃,真实再现的饿殍以及麻木的父亲将饿死的稚儿抛弃到尸体堆上的照片,真叫观众目瞪口呆后情不自禁地颤栗起来。

如果说“撒赫拉地带”的贫穷和饿殍满营还是我们能够想象的话,那么,“出埃及记”这一主题下的那些照片,让人有一种深感意外后无言的痛楚:这个世界上还有一方净土吗?因为,这一组照片,反映的是南斯拉夫解体以后黑山、塞尔维亚、波西尼亚地区的人民遭受的磨难,缺衣少食竟然发生在欧洲,影片中,已经老迈的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一遍遍地嘶吼:那是在欧洲啊!可不是嘛,全世界都认为欧洲是地球上最富足的地方,最富足的地方却发生了人间悲剧,难怪,在拍摄过“出埃及记”后,仿佛脆弱的灵魂已经不起真相的撕扯,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转而去拍摄了“工业时代的考古史”和“关注生态环境”的主题。

然而,“撒赫拉地带”和“出埃及记”已经深深楔入大师的记忆里,在配合《地球之盐》的导演拍摄北极熊和极地风光休憩的时候,回忆往事,大师还是抑制不住愤懑说出这样痛彻心扉的话语:“对这个世界我已经无所可信”、“我已经不相信那些人类的救赎”、“人类不应该像这样活着”、“为我双目所见而落泪”、“世界上有一种残暴至极的野兽就是人类”……听大师这一番控诉时,我的眼前一直晃动着盲眼女人尖锐地看着我们的那张照片。她看不见,因此,她距离《圣经》比被五光十色的物质诱惑得忘乎所以从而不择手段去获得的我们,更近。所以,她的逼视,凛然又滚烫。

“我的心、我的灵魂病了”,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又说。可贵的是,大师并没有因此袖手旁观着这个世界一天天烂下去。又是莉莉安,当年毅然支持丈夫放弃世界银行职业的大师的妻子,带领大家在一片被蹂躏得几乎失去地力的巴西艾莫雷斯地区土地上栽起了树木,那些树木虽九死一生但如今已经葳蕤一片——这才是这部令人目不转睛的纪录片的高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