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之美提升文章品格——读《许倬云问学记》
(2016-03-27 10:41:00)许倬云先生的著述,我从《历史分光镜》开始读起,那是在1990年代的末期了。记忆中,当时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正畅销一时,大有不读枉为弄潮儿之势。
到1990年代的末期,我从大学毕业已经十余年,离开阅读已久矣,如果读读琼瑶、亦舒只能算是消遣的话。既然坊间都在争说《万历十五年》,我不能免俗地买来一读,一读之下,怔忡得不愿醒来:原来历史可以这么书写!于是觉得,海外学者著书立说,大概就是这么好看,拿到《历史分光镜》后,不由分说地立马拜读。
果然好看,尤其对我们这些被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教育出来的人来说,《历史分光镜》犹如闪电,突然为我们照亮了历史又一种书写的可能。
记住许先生的名字以后,遇见他的书总是愿意拿来读一读。只是学养浅薄,许先生专治的又是上古史,虽仰视他的名山事业,却不能从先生的字里行间获得自己的体悟。
《许倬云问学记》?当我在图书馆遇到这本书时,揣测是先生在治学之余为报章写得“边角料”,这对我大概不会构成阅读障碍——果然。
就算是学问之余的随性之作,许倬云先生的深厚学养都会不由自主地流于笔端。本书从《从知识到智慧》这一篇起应该进入到全书的最后一部分,也是我读后最觉嗒然的章节,在这一部分中,先生通常从小处着眼,带领读者曲径通幽后,让我的眼前豁然开朗,我说的是研读和研究历史学的方法,美妙至极。在他的文字导引下,我简直有跟在先生身后亦步亦趋的冲动,可惜,时不假年,有些东西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到了我这样的年龄难道还有可能重起炉灶做一份在我眼里至高无上的在文字堆里爬梳的工作?虽然,许先生在这一部分里展示的研究历史学的心得可移用于许多行当,在我,做任何行当的文字爬梳工作,都已为时恨晚。
不过,这并不能减损一点点我喜欢《许倬云问学记》的程度。除上述部分向读者展示学问方法外,这本书的其余部分多盘桓于忆家人、以师友、忆往昔的回望中。学人都爱这样的叙述,比如读后让我终身难忘的钱穆先生的《八十忆双亲》。我以为钱穆先生已为此类著述贡献了绝唱,但许先生的这一组文章——如果说可以与《八十忆双亲》比肩,许先生一定不允,可我,真是喜欢许先生撰写这一组文章时的行文,古雅得叫人叹为观止。
“史前时代的人类以生殖与死亡的利益作为探索通天达地的途径,由此发展处出许多神话与传说来安顿‘人’的地位”。
“政治史是历史长流表面的水纹,社会与文化是人类历史的中程现象,而地理与地址的变化则是长程的变化”。
“新石器时代:一是跟自然沟通,一是使死者长留”。
“天心月圆,华枝春满,以及会心一笑,元都可以为宗教情绪作见证”。
“灵感的跳跃,远不如笨办法有把握”。
……
我想,这才是这本书给予我的最大启迪。
这些年,喜欢码字然后张贴到社交网站以期获得知音。或许是用了电脑写或擦都显得那么便利?于是,书写如流水一般毫无节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此地的各种文字表达几乎都只求意到不怎么讲究炼字炼句,像许先生文章中不由自主流露出来的古意和古趣,很难在此岸作者的笔端见识到。这本书让我大悟:文字之美提升文章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