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能臣服于基因——读《我的晃荡的青春》
(2015-11-27 10:07:06)书的环衬上,印着长长的东野圭吾作品目录单。这个目录单与东野圭吾的创作年表是否一致?如是,《我的晃荡的青春》就是他最新的作品了。我突发奇想,甫登文坛,东野圭吾就以《我的晃荡的青春》示人呢?相对平地起高楼,捡拾身后路上的点滴和琐屑,要轻省许多。可是,就读的中学是一所汇集了渣男渣女的烂学校,复读一年也只能勉强考入一所差劲的大学,还被公式呀方程式呀折腾得死去活来,如此失败的学生生涯,就算当年的东野圭吾写了就算是有出版社出版了,是家有考生的家长想读呢还是像东野圭吾一样校园里的失败者想以此来慰藉一下自己?
不过,对照着推理小说作家东野圭吾的成绩单来阅读《我的晃荡的青春》,倒叫我想起了一件往事。
我参加中考的那一年,考试科目有6门:语文、数学、英语、政治,还有物理和化学?记不真切了,满分是600。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以总分543分考入了控江中学,在弄堂里倒是风光了好一阵子,可一开学,就蔫了,因为我们班有一个男生的总分竟然是585分,且除了语文其余5门都是满分。二年制的高中转眼间就到了没日没夜地复习迎接高考的阶段,我们昏天黑地地背书刷题,他却整天在教室里晃荡,还骚扰我们:“玩一会儿嘛玩一会儿嘛”,吓坏了我们的班主任孔老先生,趁他不在班里时告诫我们:“别上他的当,你们一睡觉他就摸黑苦读。他就是要让你们放松警惕好让他一个人得高分。”他真卑鄙,想必当年班里不止我一个人在心里这么记恨他。可是,他用事实揭穿了孔老先生善意的谎言,就这样晃荡来晃荡去的,他竟然考得了那年的上海文科状元!文科状元这玩意儿可不是白天晃荡、摸黑苦读这样的读书模式可以考得的,需要天赋,这种天赋,就叫遗传记忆。
众所周知,记忆是智力的重要内容,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证明,智力是有一定的遗传性的,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基因。数学模型还告诉我们,智力的遗传率约为60%,还有40%的智力水平归因于环境差异。也就是说,我的那位状元同学,基因导致了他智力中的记忆能力特别强大,而我们的升学考试中记忆要求所占比重不小,过目不忘的天赋让他得以轻松地占得鳌头。
因为具备这样的天赋,有些人就是特别会考试,最近认识的程女士,是某年西南某地区的高考状元,后被北京大学录取;她的先生则是从南方某市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的。在我们眼里,这是一对智力牛人啊,但程女士的丈夫每每提及妻子手到擒来国际注册会计师证书的过程,就要感叹一回:“我如果早知道她有这等考试能力,真不敢娶她为妻啊。” 而程女士本人也承认:“以前准备英语6级考试的时候,那些单词、词组真的是看一遍就记住了。这么说吧,像政治呀历史呀这种特别需要记忆的科目,我只需考前看一遍书,就一定能拿高分。”让人羡慕又叹为观止。
读着东野圭吾的《我的晃荡的青春》想起了一件看似不相干的往事,我是想说,以推理小说家暴得大名的东野圭吾,在自己功成名就以后推出这样一本阶段性的自传,他的本意也许是用调侃的口吻消解一下求学阶段的不成功带给他的耻感。可是,《我的晃荡的青春》会给他的粉丝带来什么样的阅读感悟呢?“原来,不读书的人也能成器”,这是经我推荐阅读过《我的晃荡的青春》后的一位朋友给我的留言。虽然,“成功=99%勤奋+1%天赋”这一公式中的天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没有勤奋成功也断断不会找上门来。也就是说,东野圭吾的学校功课虽然读得一塌糊涂,可在《我的晃荡的青春》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他其实是一个很善于学习的人,只是,基因给予他的遗传智力,强在左半脑,所以,他的逻辑分析能力超强,再加上不懈阅读获得的后天能力,一个名下有数十本推理小说的作家,横空出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