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丧失,我更看重的是家庭离散——电影《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2015-10-25 11:46:20)
标签:
育儿 |
丧失,对当事人来说总是痛苦的。可是,对艺术创作来说,因着丧失总能讲出美丽的故事,于是,丧失就成了各路艺术家愿意一讲再讲的主题。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公映前的宣传口径是,一部以骆驼为交通工具的公路片。再打量此电影的海报,两个皮肤黝黑、身体瘦小的男孩子坐在骆驼上慢慢前行,我以为是一个两个男孩骑着骆驼走过沙漠最后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找到了爸爸和妈妈的故事。由于将此片内容猜测得过于简单,尽管已有诸多小微国际电影节的奖项加身,尽管公映前就好评不断,我还是有些犹豫:去看吗?
去看了。发现是一部导演想要赋予过多意义的电影。
巴特尔和阿迪克尔兄弟俩被爸爸送到镇上小学读书。哥哥巴特尔放学后回爷爷家住,阿迪克尔则住在学校。爷爷的家离镇子不远,那里黄土飞扬,一口井挖到20多米都不见水。暑假来临前,爷爷去世了,巴特尔在阿迪克尔几次三番的劝说下,随弟弟到水草丰茂的地方寻找爸爸和病重的妈妈。
巴特尔和阿迪克尔的爸爸妈妈是最后的坚守草原的牧民,等到他们找到了爸爸妈妈,也就点了电影的题: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可是,他们走过了黄沙漫天的沙漠、走过了板结的盐碱地,送别了因为缺水不得不搬迁的僧侣,这才看见了水看见了树看见了草。可是,水草丰茂带给两兄弟的只是瞬间的欢愉,他们一转身,我们看到的画面是硝烟弥漫,听到的声音是炮声隆隆。阿迪克尔大人们:你们在挖什么?金子。两兄弟得到这个答案后正迷茫着,赫然在河边淘金的人群里看见了他们的爸爸。电影结束在爸爸和兄弟俩背着褡裢回家的背影上,远方,丰茂的水草正在被黄沙侵吞……
一直在他们言谈中出现的病重的母亲,并没有出现。可是,出现又怎样呢?无非是在丧失水草丰茂的土地之外再多一重失去。可是,母爱的丧失,才是《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的意义,我以为。只是,导演在表达这个主题的时候,用了伏笔的方式:因为身怀了阿迪克尔,爸爸妈妈不得已之下只好将巴特尔送到爷爷奶奶家抚养,随着奶奶的逝去,随着爷爷越来越力不从心,巴特尔心底那种被父母遗弃的愤怒,越来越强烈:坚决不要爸爸买的新衣,坚决不吃爸爸留下的肉干和奶疙瘩,坚决不肯回家去看看几乎病入膏肓的妈妈。爷爷的病故,在巴特尔心头又添了新恨,跟弟弟越过一路的艰难回家,在巴特尔只是为了完成爷爷的心愿,私底下,恐怕还有当面谴责一次父母的意思,所以一路上,作为哥哥的巴特尔倒成了弟弟的大麻烦,就算委曲求全的弟弟喊出:“如果让我选择,我才不愿意生在这个家庭呢,每个人都偏着你……”都不能改变巴特尔强加给阿迪克尔的原罪。
巴特尔因打小被父母寄养出去从而过早品尝到的丧失的孤独,在一家四口于水草未必丰茂的家里团聚以后,是不是得到了缓释?电影没有做进一步演绎。但,我以我的亲身经历感觉,过早的丧失而伴生的孤独,像人体内的脂肪一样,成长期会增长数目成年以后虽可以控制每一个脂肪的体积但在成长期生出的数目却永远不会消减,它会变成一个个硬结永远存留在丧失过的人的心里,会不会发芽乃至长出恶之花,就看土壤和气候了。巴特尔还算幸运,草原上的牧民虽没有多少文化,天性使然让他们对不在身边长大的孩子新生愧疚,并会想方设法给予弥补,那多少能烛照巴特尔那颗孤独的心。可是,有了那么一点文化的父母会这样理解理解被寄养孩子的叛逆:我们是无奈之下才把你寄养出去的,可你的吃喝穿戴我们一点都没有怠慢过!你却用别扭报答我们的养育之恩,你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如此,那个在身边长大的孩子会得到越来越多的诚意之爱,归来的孩子呢?即便有爱,也是隔了一层纱、一层布、一层棉褥甚至一层永远剪不开的隔阂——我总觉得,对每一个观影者而言,电影《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的这一层意义比起土地的丧失更有价值,毕竟,水土保护对每一个个体来说只有呼吁的力量。而如何让每一个孩子不丧失母爱和家庭,则是每一个个体在警惕之下可以做到的,尤其在当下,由爷爷奶奶辈倾力养育第三代已成社会风气的时候,在家庭欢迎二宝来临的节奏越来越快的时候。
当然,《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的创作者有点性急,孩子们关于家庭之爱丧失的对话,感觉是在做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