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涅瓦大街,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左,果戈里在右

(2015-08-26 12:58:38)

展示在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画廊里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肖像,是俄罗斯画家佩罗夫于1872年应画廊主人特列恰科夫订货而创作的。后来,作家的夫人安·格·陀斯妥耶夫斯卡娅回忆佩罗夫给丈夫画这幅肖像的情景时写道:“在开始工作之前的一周内,佩罗夫每天拜访我们;他让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处在各种不同的心情中,谈论,挑起争论,并能够觉察丈夫脸上最有特色的表情,这正是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沉醉于艺术思考时所具有的那一种。可以说,佩罗夫在肖像中捕捉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一瞬”。与“模特儿”有了这些交流以后,佩罗夫画笔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十指痉挛般地紧扣着,躯干瑟缩地下塌着,脸色苍白,眼睛像是怕跟画家交汇似的微微低垂,左脸太阳穴处的青筋暴突着——一个沉醉于思考的作家形象,神经质地跃然纸上。

一生贫困、半世活在惊恐里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存世的影像虽不多总有那么几幅,然而,国内出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但凡需要作家的肖像,多半选择佩罗夫的这一幅。我们一次一次被陀思妥耶夫斯基惊世骇俗的创作吓唬得难以自持后一次一次地打量佩罗夫画笔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发现画布上的作家,左脸神经质地抽搐着。我以为是印刷品的质量导致了我的误读,这一次走进特列恰科夫画廊走到佩罗夫的真迹前仔细端详黑色背景前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参观者们极高的素养为我营造出了极其安宁的观画氛围,我得以全神贯注地与作家对视,久了,他左脸的肌肉真的颤抖了起来……

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9岁时被发现患有癫痫,此后间或发病直至病逝。1849年4月23日他因参与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并于11月16日被执行死刑。就在行刑之前的一刻,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改判成流放西伯利亚。从假处决事件到西伯利亚服刑的10年,除了让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产生了重大转变外,也极大地损伤了他的身体,癫痫病发作越来越频繁。从39岁开始,陀思妥耶夫斯基把自己每一次发病都记录在一个笔记本上,到59岁他去世为止,陀思妥耶夫斯基共发病102次,症状是“喉咙里发出一种十分怪异的、持续不断的、绝非人类的声音,然后,晕倒在地,身体不停地抽搐,嘴角流淌出白沫”(《刻小说的人》,比目鱼著,新星出版社出版)。让人诧异的是,作家本人竟会这样“运用”自己的病态,在一封给哥哥的信中他写道:“以往每次我经历这种神经紊乱时,都会把它用在写作上,在那种状态下我会比往常写得更多,也会写得更好。”也就是说,像《罪与罚》这样的杰作,完全有可能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发病状态下完全的?这就可以解释了,为什么我们阅读《罪与罚》第一部时会初读让人倍觉不可思议但掩卷而思又不得不惊叹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作技巧的先锋性?他在塑造拉斯科尼科夫的时候可能处于澹妄状态,从而使他在自己虚构的世界里无所不能所向披靡。于是,我们跟随拉斯柯尼科夫的脚步更是跟随拉斯柯尼科夫的思绪,从起意杀掉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开始,到打定主意走出涅瓦大街旁干草市场的简陋出租屋、路过门房看见斧子时的又喜又怨、走在干草市场前往老太婆的公寓时想要被意外阻止又想顺利进入老太婆公寓的矛盾、走进老太婆的房间确认如自己耳闻的那样与之同住的妹妹不在后的窃喜和遗憾、劈死老太婆后未及逃离却遇到提早回家的妹妹时的无措和再起杀心,以及不得不再度举起斧子劈死妹妹后面对两具血肉模糊尸体的惊慌和处理尸体过程中的冷静,其实是在试着跟随陀思妥耶夫斯基跨越漫长且纠结的心理距离,难怪能跟伟大的作曲家瓦格纳翻脸的尼采会折服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力:“我从他那里获得了最有价值的心理学资料,所以我才如此尊重他,崇拜他。”至今都让人觉得思想前卫的尼采,一句话道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能够保持长久前沿性的枢机。也许,我们不应该将自己的阅读愉悦寄托在作家癫痫发作时的苦痛之上,而正是癫痫发作时的澹妄成就了越来越杰出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而导致其癫痫一发再发的原因,是困窘的生活,外化到《罪与罚》里,就是拉斯科尼科夫借居的涅瓦大街旁干草市场周边的那间形似棺材的出租屋。

然而,拉斯科尼科夫的窘迫不是全景涅瓦大街。除了给拉斯科尼科夫们带来贫穷外,涅瓦大街还是圣彼得堡的最繁华处,果戈里干脆以涅瓦大街为名创作的一篇超出2万字的短篇小说,这样开篇:“最好的地方莫过于涅瓦大街了,至少在彼得堡是如此;对于彼得堡来说,涅瓦大街就代表了一切。这条街道流光溢彩——真是咱们的首都之花!我知道,住在彼得堡的平民百姓和达官贵人,无论是谁都是宁肯要涅瓦大街,而不稀罕人世上的金银财宝。”小说因为主角年轻的画家为爱自戕和年轻的军官为爱备受侮辱而止笔于“可别相信这条涅瓦大街!当我走过这条大街时,我总是把披风裹得严严实实的,根本不去注意那些迎面碰见的事物。一切全是骗局,一切全是梦幻,一切都是表里不一。”但是,果戈里在细心描述涅瓦大街24小时的街景时赋予其的暖色,注定了他的《涅瓦大街》是一篇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作家想用揭露和讽刺社会的丑恶来鼓励读者勇敢坚定地生活下去。果戈里以后,用于小说创作的创新手法一波又一波,果戈里的讽刺已然过时,他的艺术成就已被公认远不及曾受过他作品影响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但是,以涅瓦大街为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左,果戈里在右,只有将他们笔下的涅瓦大街一起供奉在俄罗斯文学的殿堂里,俄罗斯文学才是完整的。就好比我们行走在8月的涅瓦大街上,阴侧会让人觉得冷风唆唆必须穿上外套系紧扣子,阳侧又会让人感觉燥热只好将外套搭在臂弯上。

此去俄罗斯,带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上路,飞机上读火车上读入住宾馆以后临睡前也会读上几页,等到了圣彼得堡就有了一个心愿:一定要在涅瓦大街上走一遍。8月17日,从喀山大教堂开始向西而行,一直走到海军部大楼;8月19日又从喀山大教堂出发向东而去,直到圣彼得堡火车站。去时阴侧回时阳侧,涅瓦河的三条支流莫依卡河、格利巴耶多夫运河及喷泉河一一越过,也曾走进“沃尔夫与贝兰热”甜食店看了几眼俄罗斯糕点,猜想当年普希金喝咖啡时搭配了哪一款甜食才让他一杯饮尽后义无反顾去了“小黑河”。当然,也被也好几拨俄罗斯人拦住听他们用洋腔十足的汉语问要不要蜜蜡和套娃。没有要套娃也没有要蜜蜡,倒是要了两回俄罗斯当地产的个头大得吓人的蛋筒冰淇淋边吃边远眺滴血大教堂。只是。这款只用蜡纸简易包装的蛋筒冰淇淋,老头卖给我的时候收了我100卢布,老太卖给我的时候收了我75卢布——看来,果戈里的《涅瓦大街》依然正当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