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我们回望了丰富的贝多芬——格哈德·奥皮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2015-06-11 13:49:56)
标签:
佛学 |
怒发冲冠、一脸愤懑以及那句“扼住命运的咽喉”名言,让我们特别是不那么沉醉于古典音乐的我们,对贝多芬产生了错觉:这是一个愤世嫉俗的德国作曲家。这种错觉,让我开始喜欢上古典音乐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愚蠢地自以为是地绕着贝多芬走,实在为贝多芬盛名所震慑时,也就听听他的《田园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以致会固执地认为,贝多芬是一位线条单一的作曲家,亦即是一位如狮子般发出怒吼的作曲家。
贝多芬当然不是我举着偏光镜看到的样子,这样的觉悟,来自始于2015年5月22日、持续到6月7日的7场音乐会,“格哈德·奥皮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格哈德·奥皮茨是谁?去年年底这7场音乐会开始售票的时候,我跟大家有同样的问题,格哈德·奥皮茨是谁?为了完成自己2015年的一个音乐愿望——在现场听一次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套票,并在5月22日这一天恭敬地坐在上海交响乐团的正厅里忐忑地等待格哈德·奥皮茨奏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个音符。
年过花甲的格哈德·奥皮茨不似我们印象中的德国人那么高大,五短身材的他,一身黑色演出服加身后,显得有一点儿臃肿,他慢慢走向钢琴的步履,让我放松姿态靠进坐席:可能要失望了。事实是,钢琴家的杰出不依赖颜值和动作的幅度,这位安静得从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话的钢琴家,用其深厚的功底和对贝多芬作品细致入微的研读,向我们一点一点地还原着全方位的贝多芬。
于是,我们通过贝多芬的第四钢琴奏鸣曲作品第7号,听到了流露着蓬勃朝气与洋溢着年轻人快乐心境的贝多芬;通过第十一钢琴奏鸣曲作品第22的第二乐章,听到了有着阳光的温度阳光的味道阳光的炫目七彩的贝多芬;通过第八钢琴奏鸣曲作品第13号,也就是在坊间流布很广的《悲怆》,听到了柔情似水的贝多芬;通过第十八的钢琴奏鸣曲作品31之3,听到了胸臆开阔、明朗、光辉、阔达的贝多芬;通过第三十钢琴奏鸣曲作品109和第三十一钢琴奏鸣曲作品第110这两部贝多芬的晚期作品,我们听到了如北欧雪峰般险峻又峭拔的贝多芬……
自打我开始走进音乐厅聆听古典音乐起,与德国著名交响乐团欢聚的机会不少,柏林爱乐、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德累斯顿国立交响乐团……而近距离地感受德国演奏家高超的演奏水平的场次,更是多得一时难以一一列举。可是,像这一次如格哈德·奥皮茨这样用呈现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的方式纠偏像我这样的乐迷对贝多芬的误读,还是第一次。难道,德国人不知道乐圣贝多芬正被远在中国的一些乐迷扁平化地理解着吗?恐怕不是。德国人在古典音乐上的自信,让他们更愿意用时间来帮助我们慢慢地领悟一个全面的贝多芬。不是吗?钢琴家格哈德·奥皮茨,是一个在欧洲音乐界非常响亮的名字,随手抄一段乐评家对格哈德·奥皮茨的评价吧:“与他的老师肯普夫所不同的是,更加侧重内秀的奥皮茨对观众的影响很容易呈现出两极化的反应,看出门道的人会对他的宗师级演绎膜拜之至,但与席夫这样类型的钢琴家相比,他的感染力显然不够那么‘通俗’。他的演奏无疑是人们常提及的德奥风格的最佳范本”。这样一位杰出的钢琴家一口气要在上海开7场音乐会,还不应该在媒体掀起宣传的热潮?可是,直到第7场音乐会都降下了帷幕,各类媒体上都难以见到格哈德·奥皮茨的名字,看来,相对于甚嚣尘上的虚名,格哈德·奥皮茨更愿意用超凡的技艺和深厚的艺术修养,来赢得对他一无所知的中国乐迷——真是典型的德国风格。
随着时间的流逝,2015年的“格哈德·奥皮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会成为往事,但我会永远记得,在那一年的初夏,格哈德·奥皮茨用感性而又理智的独特诠释,带领我们回望了贝多芬坎坷而伟大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