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想到艾伦·坡呀——读《大师的背影》

(2015-05-02 10:11:33)

仔细回想,与美国作家埃德加·艾伦·坡的缘分,始于大学三年级。1980年代,教授外国文学的老师还游走在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雨果等传统作家的文学家园里,稍微近代一些的外国作家,他们未必比我们知道得更多,许多近现代外国文学家的作品,都是我们自己去图书馆阅览室瞎碰碰上的,就这样,我知道了美国还有这样一位异类的作家。

直到现在,我与诗之间还有一道天然的屏障,知道《乌鸦》是艾伦·坡的代表诗作,但当时更令我着迷的是他的小说。曾经想过要将他的小说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选题,就把能找到的他小说的中文译本一一读过后发现,几乎没有关于他的中文研究资料。一个贸然遇见艾伦·坡的本科生,英文又很不好,怎么可能平地而起一篇关于艾伦·坡小说的毕业论文?只好调转船头。但是,这段往事给了我一个很不好的暗示:我已经读过艾伦·坡了。

单位附近的街道图书馆将迈克尔·康奈利的文集整整齐齐地码放在一起,枣红色的书脊连成了一条长度远远超过宽度的长方形,我一眼看过去就被刺激到了:我要把这个人的作品读完!我知道迈克尔·康奈利专攻探案小说,读完他不算是立了大志,于是就站在枣红色的长方形前斟酌:从哪一本开始?后来选择是《大师的背影》、《诗人》和《黑色回声》。

印在枣红色封面上的书名本来就小,我根本没有在意银白色的“大师的背影”下还有一行与封面同色系闪闪发亮的小字“游走于埃德加·艾伦·坡的世界”,不然,不一定会借这一本,因为,我以为我已经读完艾伦·坡了。

事实上,《大师的背影》中的每一篇,对我来说都是新的。

《泄密的心》:亡者的心脏固然停止了跳动,但是,恐惧已经植入杀人者的肌体,它会时时刻刻和着心跳的节奏警告杀人者,冤魂就在不远处——读着,我总忍不住环顾四周,尽管窗外阳光明媚。

《陷坑与钟摆》:我会情不自禁地将自己代入到小说中,还在假设掉入陷坑的后果呢,被艾伦·坡写得汗毛凛凛的更有触感的恐惧,不由分说地袭来。你想象一下,自己手脚被捆缚得无法动弹,一群饥饿的老鼠爬满周身……

《黑猫》;又一个将尸体砌进墙里的故事,我想起了一部意大利电影《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这部电影以后我不知道又看过多少部电影了,喜剧、悲剧、青春剧、凶杀剧,等等,各种样式多有涉及,但大多数已经沉入我深深的脑海,唯独这部《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随时呼之欲出。为什么?因为,影片中的黑帮杀人以后喜欢将尸体浇注到混凝土里的情节非常刺激。对呀,这部意大利电影的编剧有没有读过《黑猫》?

《莫格街凶杀案》:头发连带头皮被抓出一大把,满是瘀伤的尸体被硬塞进经年不用的烟囱里,死者面部完全变色舌头被咬穿……如此惨无人道的凶杀现场,竟然真不是人之所为,异想天开却又浑然天成的构思,不知道是什么给了艾伦·坡这样的灵感。也许,艾伦·坡写作此篇的目的是要显示自己逻辑推理的才华,但更让我胆战心惊的,是惨不忍睹的犯罪现场。

读完《莫格街凶杀案》已近黄昏,一个朋友去美国公干了三年,数日前回国,约定那晚把酒言欢,所以,出了单位的大门后没有走平常回家的路,结果迎面遇上一位穿着翠绿色连衣短裙、脸孔涂抹得煞白、走起路来膝盖几乎不弯的女子,吓得我瞬间僵立在路旁,以为一脚踏进了艾伦·坡的小说里。更加诡异的是,这一场说了几天的约会,两位当事人都以为对方电告了当晚聚餐的主角,事实是,当晚的主角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场专门为她的欢宴。剩下的几位坐在空荡荡的餐桌旁等待开席时不免有些尴尬,他们会怎么揣测发生这种低级错误的原因?反正我归因给了正在阅读的艾伦·坡。

埃德加·艾伦·坡开了许多文学样式的风气之先,悬疑、推理、犯罪、寻宝,等等,受其存世不多的作品启发,后来者将他开创的每一种文学样式都做到了极致,比如,《大师的背影》的编选者迈克尔·康奈利用犯罪小说这一样式将自己推到了杰出小说家的地位——这是比较冠冕堂皇的称颂艾伦·坡的说辞。与我,30年后无意间重读艾伦·坡,一篇《莫格街凶杀案》后竟然会遇到这样一位装扮异样的女子,继而,又遇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低级错误。我只能说,一想到艾伦·坡呀,这个一生癫狂的诗人、小说家,就会灵魂附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