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躁郁症患者的日记——读《圣坛之火》
(2014-12-29 10:20:37)
标签:
育儿 |
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这个陌生的名字,现在越来越为我们熟悉起来。100多年前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院长,在职业之外留下了大量各种类型的著作,小说、散文、诗歌……只是同时期英国这块面积不大的国土上出产了太多的哲学家、文学家以及诗人,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这个名字被狄更斯、托马斯·哈代以及萧伯纳等等更为杰出的作家所掩盖。好在,一群有心人在汗牛充栋的英国人的著作中看见了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的作品并觉得在此时此刻推出他的作品中文版,对中国读者一定大有裨益,于是,《仰望星空》、《自由之旅》、《大学之窗》等等本森的作品得以陆续出版。
《圣坛之火》是本森的又一部在内地出版的书籍。把这本本森死后由其友人珀西·卢伯克整理、出版的日记当心灵鸡汤来阅读,是因为书的封面上印有海明威的一句话“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可是,进入到本森最隐秘的私人空间以后,我觉得,这更是一个躁郁症患者与比癌症更凶猛的心理疾病奋力撕扯的自愈过程。
第65页:“最近心情一直不好,也无法向人倾诉,因为他们只会揉揉眼睛,好奇地问我痛在哪里,苦从何来?
同页:有时,极度的憎恶,让我撕碎书稿;有时,无奈的我,轻轻地把书稿丢到一旁。
第68页:我所面对的痛苦,就是它的虚无缥缈,难以捕捉。
第71页:有时,我有一种感觉,某种东西,某种力量,正试图与我交流,向我传递某种信息。很多时候,没有这种感觉时,自己的大脑就会失控,滑入黑暗浑浊的状态。
第72页:我的不满和抑郁开始发作,我变得失眠多梦,神经兮兮,常在恐惧的撕扯中惊醒。
第72页:最头疼的事情,莫过于我的神经恣意任性,永远无法预测它何时张扬侵袭。过去以为,在我不如意的时候,最易受到攻击,可事情并非如此。在有所准备之时,它会蛰伏潜藏,但当你高枕无忧之刻,它却从洞穴中突然出击。
第77页:我的情绪非常糟糕,心情沉重,焦躁不安。
第79页:突然,我心中感到一阵剧痛,悲伤又重新袭来。
第85页:我的痛苦根本无法袒露,也许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它置之不理。
……
2010年整整一年,我利用双休日去修习心理咨询师的课程。就在我进入到最后冲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的阶段,我妈妈主诉的膀胱疼痛愈演愈烈。那个周日的下午,我带我妈妈去医院看病,两个多小时等待中,我妈妈竟然能在嘈杂的候诊室里坐在椅子里安然入睡。如果真是膀胱疼痛引起的肌体不适,怎么可能一到医院就烟消云散了呢?是医院给她一种安全感,以致没有疼痛只有深沉的睡眠。也就在那个当口,我突然悟到,我妈妈的病不是来自生理而是来自心理,她大概得了抑郁症。但是,要让家人接受我的猜测并同意让我妈妈去精神卫生中心诊断,难乎其难,他们没法相信,心理毛病会带来肢体疼痛。我在家里亲戚们的关注下带我妈妈找过最好的医院最好的泌尿科医生后依然无果的情况下,才得到允诺去精神卫生中心试试,医院的测试加医生的诊断证实了我的猜测。
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辞世100余年以后,本森生前所患疾病却依然没有被我们大众认识,可见,隐形的疾病要比显性的疾病比如牛痘、流行性感冒、肺痨甚至癌症更难让人们认同。虽说以抑郁症为主题的书籍不断在出版中,但是,大多是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著作,也就是说,关于抑郁症方面的书籍,理论阐述的多、旁观者描述的多,真正的抑郁症患者的自述,不多,且,有的话也是治愈后的倒叙。这种倒叙不同于病发中的记录,前者带有治愈后理性的光辉,后者则是病情发作当口即时的如实反映,对病患来说,如实反映更有参照价值。当这种记录来自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一个被家族遗传的躁郁症纠缠了一辈子却能以杰出的才能胜任莫德林学院的院长,与此同时还有众多著述存世,这对那些以为只能听凭于抑郁症摆布的病患来说,无疑是一个标杆。本森的成就告诉我们,抑郁猛于虎,但,我们能在病魔来袭的间隙做好自己。
《圣坛之火》总共240余页,而我文章中的引文止于85页,也就是说,85页以后,本森的日记里几乎没有躁郁症来袭时自己的即时反映以及自己是怎么扛过又一轮躁郁症阵发的。前文所述,《圣坛之火》是本森去世以后由他的朋友珀西·卢伯克整理交付出版的,如若为逝者讳珀西故意滤掉了本森与躁郁症撕扯的真实记录,那真是太可惜了,因为,一个卓有成就的躁郁症患者与心理疾患抗争的过程,对以后患者的启发作用,大到难以估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