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比刻薄更可怕——《美洲纳粹文学》
(2014-09-10 11:51:41)
标签:
房产 |
像编撰一本辞典一样构思一部小说,始于《哈扎尔词典》吗?那么,凡是想到以这样的体裁结构一部小说的,一定是绝尘而去的天才。那本《哈扎尔词典》,说是读过了,读书笔记也存进了文档,但,感觉与米洛拉德·帕维奇相距云泥。
所以,得知罗贝托·波拉尼奥的《美洲纳粹文学》又是一部用词典方式结构而成的小说,捧读之前先胆颤。没有想到,比起我阅读过的波拉尼奥作品《地球上最后的夜晚》,要好读许多。
我说的好读,是波拉尼奥所讲的以美洲作家为主角的32个故事,主人公有男有女性格不一年龄相距也很大,但是,这些由诗歌或者小说起始但结局一定与文学无关的美洲作家传记波拉尼奥写来都很惊心动魄,哪怕标题为《卡洛斯·埃维亚》的那一篇只占了中文译本的大半页的微型小说,照样起承转合得意味深长,以致,有那么一瞬间,我坚定地以为,波拉尼奥这一本《美洲纳粹文学》所写的作家,个个有原型,甚至,我还杞人忧天地为波拉尼奥担忧:不错,他移民西班牙了,但是,智利还是他的家乡,有这样一本公然宣布与美洲作家为敌的作品存世,波拉尼奥还怎么在老家的文学圈混?直到发现,有几位作家的死期被波拉尼奥写到了未来,比如2017年,而波拉尼奥自己,因为肝功能衰竭死于2003年,10余年的时间差让读者体验到了波拉尼奥令人惊诧的想象力。
波拉尼奥在其生命的最后时刻用他不世出的才华虚构出一部美洲作家词典,意在何处?《美洲纳粹文学》的环衬上,印着这样一句阅读导引:文学是一种隐秘的暴力,是获得名望的通行证,在某些新兴国家和敏感地区,它还是那些一心往上爬的人用来伪装自己出身的画皮。我初读《美洲纳粹文学》,是匆匆掠过环衬上的这段话后进入到正文的,我当然不能明白波拉尼奥何以用弥足珍贵的生命的最后时光来为一群顶着作家的头衔实则是一群恶棍、无赖、打手、混蛋等等宵小之徒列传?不错,我们读得非常快乐。可是,波拉尼奥这样的作家,不会为逗人一乐而奋笔疾书,况且,1998年,距离作家离世还有5年,他不会为了逗人一乐而与时间赛跑的。这样从体裁到题材都非常奇特的小说,我一时不太适应,所以,刚刚读完就又重新开始了。当然,更是为了寻找到波拉尼奥这本小说的奥义。再次从头翻阅《美洲纳粹文学》,这才发现如果不能理解和接纳环衬上的这段阅读导引,是无法读懂《美洲纳粹文学》的。
作家,只是波拉尼奥相对而言比较熟悉的职业,写来也就相对游刃有余,不然,很有可能是一本《美洲纳粹音乐》或者《美洲纳粹法律》,也就是说,这一次文学成了波拉尼奥所厌恶的这个社会的替罪羊。所有的嬉笑怒骂、恶语相加和恶意揣测,都得之于这个世界投射给波拉尼奥的反射。
其实,人人都在感受当下这糟糕的世界,但只有波拉尼奥写成了《美洲纳粹文学》。惊人的想象力外,还需要有波拉尼奥式的刻薄,才能成就一本《美洲纳粹文学》。刻薄,一个反义词,但是,谁又能否认刻薄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呢?远去西班牙的波拉尼奥如果以冷漠的态度反刍他的家乡乃至他的国家,那才可怕。他竭尽刻薄之能事地写成一本《美洲纳粹文学》,是在用我们也许不那么能接受的方式表达着他对远处那方土地上发生的事情行走着的人们的关注和牵挂。
冷漠比刻薄更可怕,不止于波拉尼奥和他的《美洲纳粹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