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宏阔——聆听马库斯·史坦兹和科隆爱乐乐团

(2014-02-21 13:12:34)

我特别喜欢理查·施特劳斯,起始于王健版的大提琴协奏曲《堂吉诃德》。清楚地记得,初听这部作品,是在初秋的午后,窗外秋风飒飒秋雨绵绵,我躺在微凉的草席上听变成音符的堂吉诃德的故事,落泪了。后来,看到王健在接受采访时讲到一个细节,说是在巴黎演出这部作品时,看见前排的一位老太太仰着头看着他拉这部作品,泪如雨下。我欢喜地想:我听懂这部作品了。后来,听理查·施特劳斯的声乐作品《最后四首歌》,再一次泪雨凝噎。这是一位合我心意的作曲家,所以,马库斯·史坦兹率领德国科隆爱乐乐团在上海的两场音乐会,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有理查·施特劳斯的《阿尔卑斯交响曲》这一场。

没有音乐会序曲,直接就是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绛红色长裙的萨宾·梅耶在黑沉沉的乐队面前那么耀目,美得不得了,可她工作起来晃个不停的身躯,本人有一些不习惯,但这丝毫不能影响著名的第二乐章的甜美。特别是本埠淫雨霏霏了数日以后,此曲一出,什么阴冷什么潮湿什么抑郁,统统散尽。

灯亮了又暗,下半场开演。马库斯·史坦兹还没有站上指挥台呢,我先被舞台上阵容惊倒——让我数一数一共有几把圆号吧,一二三四……至少有8把,那么,得有多少长号、双簧管、单簧管、长笛乃至什么阵容的弦乐去配合强大的圆号们?总之,上海大剧院的舞台在指挥尚未登场的时候,已经被科隆爱乐撑得满满当当。等到马库斯·史坦兹一扬手,上半场他们在衬托萨宾·梅耶时声音有些闷犹如罩着一层薄雾的感觉马上消散,力量强大到不容人分心的管乐很快就把我们带入到理查·施特劳斯理解的阿尔卑斯山里去了。

这部创作于1911年至1915年之间的《阿尔卑斯交响曲》,有人说其灵感来自于尼采的《反基督者》,好比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后者是一部向尼采致敬的作品,这没有问题。至于《阿尔卑斯交响曲》,我在聆听的当口就想到了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他众多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昨日的世界》,而在这部作品中,茨威格巨细靡遗地回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富足、安宁、规矩、和善……我觉得理查·施特劳斯开笔于1911年的《阿尔卑斯交响曲》,是用另一种方式呈现了茨威格用文字描述过的同样的社会:“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因为身处一个富足、安宁、规矩、和善的社会,理查·施特劳斯才会为自己的这部作品配置如此庞大的乐队编制,昨晚的现场,我的耳朵一直在收纳着令人惊奇乃至惊喜的声音,我的眼睛则被牛铃、钟琴、风音器、雷鸣器这些乐器中的“少数派”吸引得目不转睛。

作曲家说,演出这部作品最理想的乐队编制时150人,昨晚的舞台,距离这个最佳编制也不远了,所以,宏阔,是昨天的现场带给我的最强烈感受。而整整55分钟不停歇的演出,不要说指挥和乐队的,我这个听众也是随着音乐中的夜幕再次降临而瘫软在座位上,好像已经无法消受加演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