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自禁地喜欢儿子------我是妈妈
(2013-12-26 10:07:13)
她是一个特例。在孕早期,她就显出不同凡响来,才三个月,肚子就乍眼地大着,于是大家就说你会不会怀着双胞胎?“怎么会呢?我们家又没有双胞胎基因。”她嘴里这么说着,心里却把猜测当了真,用她远在新加坡当中级白领的丈夫的话说就是双胞胎好呵,这叫多快好省地完成了生儿育女的光荣任务。她又想丈夫真是个贪婪的人,即便真的是双胞胎,或者男孩,或者女孩,谈得上生儿育女吗?如此嗔怪了丈夫,去医院做产前检查时被医生确认自己的确怀了双胞胎后,她还是忍不住问医生:“会不会是龙凤胎?”医生笑了,让她自己看B超显示出来的尚在她子宫里的两个小人,它们像是在拍照相馆里的合影,肩并肩地站在B超里。
后来的事实证明她丈夫如同巫师,她果然生下了一双儿女。
好了,行文至此,应该介绍一下她的家庭背景了。
她的爸爸妈妈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结的婚,结婚以后小两口一直想要个孩子,但就是要不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不像现在,你没有孩子大家会认为你选择做丁克,那时侯你结婚几年还没有孩子大家给你的眼光就疑惑了,她的爸爸妈妈不能忍受这种眼光,就领养了一个男孩子。奇怪的是领养来的男孩子长到一岁半的时候,她妈妈怀孕了,生了她。
当然,她直到现在都不知道这个哥哥并不是她的亲哥哥,她知道的只是在他们家里,公平两个字是不存在的,好吃的,永远是哥哥吃第一口;好玩的,永远是哥哥先尝试;这也就忍了,难忍的是她有一阵子总是穿哥哥穿小的衣服,所以她这个女孩子很少有花衣裳和花裙子;更难忍的是她与哥哥之间有了矛盾,爸爸妈妈永远站在哥哥一边。
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她那里,爱的天平应该不会倾斜,但是,她到底把儿子当作了手心里的肉,把女儿当作了手背上的肉,虽说手背手心都是肉,亲与疏到底还是有差别的。
或许是在同一个子宫里共同成长的缘故,即便是同胞不同卵,双胞胎肚子饿起来总是在同一时刻,而妈妈只有她一个,怎么办?起先是因为儿子的哭声大所以儿子总是先喝到奶。后来,她的奶水不足以哺乳两个孩子了,她就让女儿改为人工喂养而让儿子继续喝母乳直到他8个月大断奶。
她不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是爱的天平在她的心里更加倾斜了。
双胞胎生病的时候总是同步的,一双刚开始生病的时候,尽管手足无措,他们还是把他们都带到医院去,几次三番后,他们发现双胞胎尽管一起生病但生的总是同一种病,便决定再有状况的时候就带一个去医院,而带去医院的,永远是儿子。
起先,不是别人,而是她的妈妈对她的这种倾斜产生了疑问:“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待妹妹?”她没有吭声,但她妈妈是个聪明人,马上明白了她是在责怪自己当初在养育她和她哥哥时亲疏有别。她妈妈想这种责怪真是冤枉死她了,儿子是领养来的,尽管几度搬迁周围的邻居已没有人知道这个秘密了,但这样的秘密比纸还要薄,她不能在秘密被风吹破的时候被人戳脊梁骨说她亏待了领来的儿子。谁知道以为如纸一样的秘密坚硬起来倒也了得。要么,就把真相告诉一直蒙在鼓里的她?她妈妈想,可是实在无法预测她知道真相后兄妹关系会不会产生变异,这是自己不愿意承受的,那么,就让她去喜欢儿子,自己多分一点爱心给外孙女吧。
可是,她妈妈没有想到,在一个小女孩的心里,是谁都替代不了妈妈的。小女孩慢慢地长大了,许多事情她也慢慢地懂得了。如果你有幸被她邀请去她家做客,你就会看见这样一幕:门一开,她儿子会蹦蹦跳跳地上前问你好,并给你拿好给你替换的拖鞋。你在客厅里的沙发上坐定,她儿子又会捧上一罐糖果给你挑选。她当然非常高兴了,在你盛情难却地拿了一颗糖后,她会带着一脸满意的笑告诉儿子弟弟你自己也吃呀。她儿子在口袋里装了几颗巧克力后,又拿眼睛看他妈妈,她还是笑,告诉儿子弟弟你还想要?拿吧,因为你今天表现很好!能去她家做客的人当然知道她还有一个女儿,能生育一对龙凤胎毕竟是一件新鲜事,所以你会问你女儿呢?她一定会告诉你她女儿非常不出趟,说着她开始叫女儿。你看见的她的女儿果然畏畏缩缩的,用你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叫了你一声什么后,便拿眼角去瞟那只糖罐。在女儿瞟过几眼后,她会说妹妹你可以拿一颗糖,但,只能拿一颗,吃多了糖牙齿会坏的。她女儿果然静静地拿了颗糖准备走,她的声音中有些不快了,妹妹,你怎么这么没礼貌?不跟客人说再见就走!她女儿有些慌张地把那颗糖揣进口袋里,怯生生地向你摇摇手走了。
哪怕你是她的新朋友,你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个人对待儿子和女儿的态度怎么会如此霄壤之别?可是你不知道,更过分的事情还有。
转眼间,她的一双儿女要上学了。要么去公办学校,不收学费,但是不能保证教学质量;要么去民办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了,但是学费贵呀。如果每学期的学费可以不去计较的话,进校门的赞助费呢?那可是动辄几万呢!她那在新加坡做中级白领的丈夫是挣了不少新币,可是辛苦挣来的钱不能全花在孩子上学上吧,以后他们还要上中学还有大学,都需要钱呐。就在她不知所措的时候,民办学校的一项规定救了她,说是孩子进学校必须通过他们的考试,不然你出多少赞助费学校都不要你孩子。就让他们都去考吧,如果女儿考不上,别人就没有话好说了。可是,她万万想不到的是,考试的结果是女儿过关了但儿子不行,这可真让她犯了难。如她这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乱了方寸的时候也叫人乍舌,她居然跑到学校去说反正都是他们家的孩子能不能换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迫使她做了一个重大抉择,听从丈夫的召唤带一双儿女去新加坡。
听人说,她们一家在新加坡生活得不错,不过在儿女之间她还是重此轻彼。不是没有人问她,一样的是自己的亲骨肉,她怎么做得出来喜欢一个不喜欢一个?她的回答是两个我都喜欢,只不过我更喜欢儿子。我也知道这样对女儿不公平,但是,没有办法呀,我总是情不自禁地喜欢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