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得没有办法——村上春树《碎片》
(2013-12-20 14:16:53)村上春树的书几乎每一本都有,但是,读得不多。就读过的村上,我觉得他的散文好过小说。这个比较仅限于《没有色彩的多崎作的巡礼之年》和《碎片》。
像我这样未必是村上春树粉丝的读者都知道,村上春树非常喜欢美国小说比如雷蒙德·卡佛,非常喜欢爵士乐比如比利·荷黛,非常喜欢古典音乐比如李斯特,既然如此,1980年代当《运动画刊》邀请名声渐隆的村上撰写专栏的时候,他完全可以端起架子写一写英语顶尖小说高标在哪里?翻译英语小说的甘苦在哪里?爵士乐从哪里开始听起才是正点?谁才是将李斯特的《巡礼之年》弹奏得最贴切的钢琴家?说实话,在展读《碎片》之前我就是这样揣摩《碎片》的,待到翻过去一页又一页,怎么形容这本完全不同于其小说风格的专栏合集呢?用村上这本书的话语系统,就是好玩得没有办法。
好玩之一,原来数度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的大作家,在1980年代曾经与我在同一片蓝天下呼吸过!《凯伦`卡彭特之死》、《苏菲的选择与布鲁克林大桥》和《埃里奇·西格尔如是说》三篇,村上分别说到了《昨日重来》的歌者凯伦·卡彭特、电影《索菲的选择》以及小说《爱情的故事》。先不管村上怎么说这一支歌这一部电影和这一本小说的,仅就这一支歌、这一部电影和这一本小说的名字,就一下子把我带回到了我的青春年华。看不到影像资料,用卡带录音机听着不知道是几度翻录的凯伦`卡彭特的浅唱轻吟以及成方圆像极了的翻唱,那种蔷薇花香一样的青春享受,恨的是没有办法感谢凯伦·卡彭特,所以,读到村上春树在文章中叹息凯伦·卡彭特因为压力过大患上厌食症,我想:原来彼时已有人替我发过声。至于《苏菲的选择和布鲁克林大桥》一文,村上的兴趣不在电影而在影片的景点之一布鲁克林大桥,可是不妨碍我让梅丽尔·斯特里普绝世表演浮现在眼前,于是,昔日重来。而《埃里奇·西格尔如是说》,就是文章的篇名换成了“NENER SAY I’M SORRY”,80后及90后们都会不明所以的吧。可是我们50后、60后怎么可能不知道这句“NENER SAY I’M SORRY”是在哪里什么时候由何人说出来的?畅销小说就是这样,1980年代畅销到半天就能卖空的《爱情的故事》已是今人的陌路,我特意在这里拈出这一篇来除了它让我记起当年读小说看电影时掉过的眼泪,还为了村上在文末添上的这一句话“这种事我也想经历,只要一次就好。”村上春树想要的事,是全美国的《爱情故事》在半天里就卖得一本都不剩。这是《碎片》一书好玩之二了。众所周知,村上的作品半天一天就在日本全部售罄,村上遇到了不止一次了,得到了今天的名声,村上会怎么看当年自己的愿望呢?是的,写人写事写到后来,作者总要忍不住畅想一下正在写的人写的事的未来,村上也不例外,比如,上文所引想要自己的作品像《爱情故事》一样畅销。《碎片》的篇幅都不大,千字以内,名为《疱疹》的文章因此一分为二成了这一本书里难得的重复话题。因为滥交而传染、爆发的疱疹,并非如村上记录的那样是当年医生口中的很快就会痊愈的一般皮肤病,它是艾滋病,是让那么多人早早告别人间的魔鬼,使让那么多人被纠缠住不得脱身的魔鬼,是让这么多人谈虎色变的魔鬼。我真的很想知道,村上眼看着自己当年的轻松话题衍生成今日的人类大伤痛,会想些什么?
是的,村上春树的《碎片》写得很轻松,除了他根据美国报刊采撷的话题一般都很轻松外,行文风格也大异于他的小说,轻松而又幽默,就像“性”这样令人羞涩的话题,村上说来也是非调侃就玩笑,正因为如此,30多年以后读到《疱疹》,恍若隔世的感觉让叫读者觉得:好玩未必就是浮云。
有些好玩,还是趣味,比如,想要为自己的音响升级换代又怕太太唠叨,只敢换一个唱头啦;为在游泳池租一把躺椅的价格而唠叨啦;为多年的朋友不再能相聚而没有办法啦……尤其是在太太面前藏藏掖掖地买唱头的假意怨真心爱的片段,直叫人为那个能成为村上春树夫人的女人,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