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王健的巴赫大无
(2013-11-17 20:17:41)11月15日晚,再度王健的巴赫大无。
把音乐会听成了连续剧?之前也就只有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根指环》了。《尼伯龙根指环》是有情节的,但巴赫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是一个人一把琴面对上苍的倾诉。至于拉琴人或者听琴人诉说了什么,上帝知道。话语绕到这里,是不是有些哲学?事实上,巴赫的大无,在我就是一部用五线谱写成的哲学经典。所以,在微信上看到有人又在转发标题为《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致于忘了为何而出发》一文时,忍不住跟帖:这个实验的问题在于,让匆匆走在街头的你我马上驻足阅读维特根斯坦,行吗?巴赫的小无(《小提琴无伴奏组曲》)就是安坐在音乐厅里也要全神贯注的。这种实验的结果是,加宽了音乐家与大众之间的隔阂。参看不久前来到上海的约夏·贝尔的访谈(此文说的是美国小提琴演奏家约夏·贝尔在纽约街头用一把名琴演奏巴赫的《小提琴无伴奏组曲》,45分钟驻足聆听着寥寥,跟前的琴盒里,也只有可怜的32美元。约夏·贝尔的访谈中透漏,32美元中有20美元是因为有人认出了约夏·贝尔出于同情给的。约夏·贝尔发誓,不再参与这样的活动)。由此,我想到音乐厅在售卖《完全巴赫》这样等级的音乐会票子的时候,是否应该让买票人知情自己将要聆听的音乐会是场什么样的音乐会?15日晚,我右边的一对夫妻,开场前各种零食,开场后,妻子不断抱怨腿不舒服,一条披肩裹来裹去的,椅子因此吱嘎乱响。还好,没多久他们的脑袋一左一右歪斜着睡着了,只是妻子的脑袋几乎低垂到我肩上,让我很不舒服。更好在,下半场他们绝尘而去,巴赫大无第三因此无比完美。
其实,因为王健联袂巴赫的强大气场,就是在上半场也没有让我受太大影响。巴赫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六组分别由六小段舞曲组成,分别为前奏曲、阿勒曼德、库朗、萨拉班德、嘉禾(帕雷)及吉格。六组组曲,均是这种格式。调性变了,创作者创作的时空变了,同样的格式,显现的情愫就完全不同了,如要一比,好比我们的宋词。相对于快节奏的吉格、阿勒曼德,王健更擅长节奏舒缓的萨拉班德。听到前一晚王健加演的第四萨拉班德,美极了。像王健,用超群的技艺和艺术感知力为自己赢得了受用终身的“五斗米”,想当年,多子女的巴赫为养家糊口不得不分出时间跟人讨要润格。谱曲和讨钱,一仙境一凡世,巴赫能让自己在毫不相干的两条河里游得优游不迫,真是一个万年不破的谜,对我而言。
结束了,王健站在舞台中央感谢大家两天的陪伴,在家乡演奏大提琴曲目中的圣经,王健说他非常感谢大家来捧场。原来是想再加演巴赫的,可是,两天巴赫已经非常累了,就给大家加演中国乐曲《二泉映月》吧。于是,第一次听到了大提琴版的《二泉映月》。
一样拉琴,巴赫与《二泉映月》需要艺术家付出的智力和体力差距有多远?对我,又是一个永远无解的问号,因为,不会乐器,听已属勉强,遑论操琴亲身体验《二泉映月》到巴赫大无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