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聆听王健演奏巴赫“大无”一二六

(2013-11-15 15:02:44)

王健首次在上海音乐厅演奏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排列如他在DG录制的唱片顺序,14日晚是一二六,15日晚是三四五。为什么这样排列?我曾经问过资深乐迷,得到的回答是,时间关系。对这个答案,我将信将疑,所以今天一早特别关心媒体对昨晚那场音乐会的报道。《东方早报》说:“6首无伴奏组曲王健依照自己的逻辑给它们分了组。第一天上演一、二、六号组曲,次日上演五、四、三号。问他这样分组的原因,王健说,其实这个分类和调式有关,第一号组曲用于开场,因为那是大家最熟悉的。二和六分别是d小调和D大调,观众能够很清晰地听到两个调式的关联与对比,从而感受巴赫的音乐才华。同样的,五和三是c小调和C大调的对应关系,又由于第三号组曲是色彩特别明亮的一支,所以把它放在结尾,让大家在循序渐进中感受多姿多彩和希望。”事先,曾经有记者在采访王健的时候试图让这位当今世界舞台上最纯粹的华裔大提琴演奏家承担起传承古典音乐的重任,王健的回答是: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这样的职责,自己在舞台上拉琴,只是给自己听的。我是王健的铁杆粉丝,当时乍一听到他的这一套说辞,有不快,但如同微风吹过湖面。现在,听他这么解释安排巴赫“大无”的理由,听众还是在他心里的。

昨晚,因为票上印有7:00开始“知音讲座”的字样,我7点不到就坐进了上海音乐厅,于是,半个多小时我得以面对空空荡荡的舞台,气场很对,不是吗?节制的掌声中,一身黑色中山装的王健走向舞台中央,“茕茕孑立”,是许多媒体对彼时王健的形容,我有同感。正因为舞台给了王健偌大的空间,才使王健在那一个半小时里与巴赫隔着时空和谐共处。

我就要年过半百了,这种年龄,我做得到隐忍不发,但却还无法将块垒消弭于无形中。幸好有音乐。这是一场完美的音乐会,台上,王健用一把老琴将巴赫的五线谱翻译成今人听得懂的声音,台下,除了咳嗽,鸦雀无声地配合着王健的演奏。

从轻音乐听到交响乐、室内乐乃至一把琴一个人完成的音乐会,我已经慢慢学会将自己融汇到音乐中,于是,不再是旋律是否悦耳,而是,在音乐中我听到了什么。在王健一个人的琴声中,我听到一个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的个体,只能凭借一把琴向上帝诉说无尽的悲欢离合,画面中,一灯如豆。一想到一个人的丰富情感无以在同类中得到呼应,我就泫然欲泣,当第一前奏曲那熟悉的旋律刚刚响起,我的眼眶就热了。

三组作品全部完成以后,悄无声息的上海音乐厅掌声响亮。王健的倾情表演应该得到这样的掌声,我没有想到应和这掌声的,居然是他加演第二天曲目第三中的萨拉班德。“这是用于葬礼的舞曲。在巴赫以前有一位法国作曲家说过,最珍贵的音乐是献给那些已经离去的人的。”王健说,音乐会就结束在对逝去的好人的追忆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