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感巨大灵魂的战栗
(2013-09-06 12:32:06)
这本名曰《巨大灵魂的战栗》的书,收录了“文化研究联合课程”的十篇讲稿。
十篇讲稿的末尾没有标识讲课的具体时间,毛尖题为《最好的时光》的序言里,也没有明示“文化研究联合课程”始于何年何月。我上网查了查,“从2006年开始,除了2010年起因故中断了两年,两周一次,持续至今。”(《东方早报》2013年5月9日)。我同意本书序言中的一个疑问:已不是我们求学的上世纪80年代了,谁会为一个讲座乘3个小时的公共汽车从闵行赶到中山北路华师大校区?事实是,刨去中断了的两年,5年中追随“居无定所”(没有固定的教室后来甚至不在固定的学校)的讲座的学生,为数不少。我们知道,讲座不是有学分的课程,学生来不来捧场,要看主讲者讲得是否足够精彩;而主讲人讲得是否精彩,有赖座中听讲者有没有心领神会的呼应。《巨大灵魂的战栗》收录的十篇讲稿,篇篇精彩,虽然王晓明的两篇讲稿尽量保有了讲课时的原汁原味,什么时候学生发言,什么时候学生放声大笑,什么时候学生鼓掌,讲稿中一一标识,可是,书是无法分毫不差地还原课堂气氛的。即便如此,我阅读最长的一篇讲稿、上海师范大学薛毅老师的《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还是被看似学究气十足、实质是用学究气包裹起来的因着托尔斯泰的千古绝唱而骚动的灵魂,震撼了。
众所周知,站在讲台上开讲,不是躲在一己的书房里独自精彩,薛毅数十年老师做下来,深谙此道,所以,《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这一节3小时的课,他用整整一个暑假来备课。如果我没有认真读完全文,我会像你一样觉得用一个暑假准备3个小时的讲座是毛尖的虚妄之言——这是一个浮躁得不得了的年代呵。可是,读过全文以后,我相信了。只有用了一个暑假的时间才会让这一堂的讲稿如此丰满、精彩,更重要的,薛毅他不满足于在课堂上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复述一遍,他要告诉那些暂时摆脱了求职之累、电玩之魅、喧嚣之惑的孩子们,怎样才能在阅读中感触到托尔斯泰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巨大灵魂。也就是说,当薛毅老师宣布下课以后,刚刚认真听讲的同学可以用薛毅老师教授给他们的方法,去触感马尔克斯、加缪、福克纳等等伟大作家的巨大灵魂。
会不会又有人,这是一个崇尚比尔·盖茨和乔布斯的年代,我们为什么要去触感托尔斯泰们巨大灵魂的战栗?如果我们总是不去触感巨大灵魂的震颤,刚刚谢幕的上海书展上出现的那一幕,总有一天会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常态:黄石先生的绘本《美丽的上海》正在首发,原本在安静地等待著名作家陈村发言的年轻书迷,一听说一小时以后在不远处有《小时代》的签售活动,竟然不顾台上众嘉宾的感受,不约而同地站起来呼啦啦地奔《小时代》而去。此情此景,让陈村不再有长篇大论的雅兴,《美丽的上海》首发活动草草收场。
这一幕,事后被担忧《小时代》的粉丝会随着《小时代》的一部部上演而越来越恶趣味的出版人、电影工作者以及教育工作者屡屡提起,并痛心疾首。如果只会痛心疾首,或者如高群书导演那样粗制滥造一部《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就企图与《小时代》抗衡,那么,《小时代》的粉丝会离巨大的灵魂越来越远,并总有一天主导着这个社会让高尚缺席,使恶趣味成为社会主流。
只有像薛毅老师那样舍得花费整个一个暑假准备一场脍炙人口的3小时讲座来引领学生试着触感巨大灵魂的战栗,只有像“文化联合研究课程”那样不计较个人得失地来引领学生试着触感巨大灵魂的战栗,未来才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奢华的生活与清洁的灵魂,后者更被人们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