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wumei2215
wumei2215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2,674
  • 关注人气:3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逛逛看看兼读《八月宁静》

(2013-09-02 13:26:39)

有三件杂事要办,每每鼓足了勇气要出门,都被明晃晃的毒日头吓了回来。那一日,下定决心要把三件放在一起办掉,且乘公共汽车。

事前通过丁丁网查实了来回换乘公交的线路,结果,第一次换乘就茫然了,半个小时过去了,丁丁让我换乘的752路连踪影都见不到,索性揣测着换了171,想的是大不了多走几步路,这就从西康路宜昌路到了漕宝路莲花路,接下来,就顺利了:198路到习勤路漕宝路下车,从柳州路穿到冠生园路,把事办了,走到沪闵路乘816到徐家汇换乘920到云南南路人民路,把事办掉打算照丁丁说的那样乘932换24路回家,研究了一下路牌,觉得应该乘42路或者912到瑞金二路换24路啊,正疑惑呢,932来了。上车,果然饶了圈子,从太平桥人工湖边上开过,就驶向复兴路了。

中午11点出的门,回到家已是傍晚5点多,费时很长,却省了钞票,这一大圈,用掉车费8元。

一程又一程的公交车上,我把陈宁的《八月宁静》读完了。

读了没几篇就先读后记《风格练习》来印证我的猜测,果然,这是一本将作者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结集而成的薄书。书分了三部分,分别题名“八月宁静”、“沉默时光文字光影”和“记忆回旋处”。我喜欢第一部分“八月宁静”,因为以“八月宁静”标题覆盖的十余篇文章,全都是作者旅居巴黎时的所闻所见所感。当然,关于巴黎,诉诸文字的多之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可是,西方文化或者说基督文化打底的西人眼里笔下的巴黎,总是与我们看见听见的有差别,不像陈宁这样的华裔写出来的巴黎像如是所闻,萨特、苏珊·桑塔格,咖啡馆、电影院,冬天的冷、夏天的热……读的过程,是轻松愉悦的体验;读过之后,才发现自己看到的是外行的热闹,相比于一个叫边芹的女作家笔下的巴黎。

本书的精华部分尚且如此,“沉默时光文学光影”呢?“记忆回旋处”呢?前者,是看过的电影和读过的书的记录,后者,是游走过的城市的记录——这些曾经出现在报刊上的文章,脱不掉专栏文章的弊端,浅尝辄止。将专栏文章结集出版,等于是将许多浅尝辄止集中在一起,短处遮也遮不住。不过,有一篇文章是值得回味的,《德国笔记:莱茵河畔的思考》。尼古拉,这个德国人走过世界上许多地方,面对陌生他最大的障碍居然是承认自己是德国人,这种原罪感,如果可以说这是原罪的话,尼古拉的原罪来自二战。这种自省,虽然作者在文章中未作过多的渲染,却触动我了。同一篇文章的后半段,说的故事跟尼古拉没有关系,说的是在德国召开的学术会议上,因为来自第三世界的学者消费不起德国的衣食住行,大会决定给来自第三世界的陈宁他们发放零花钱。我们想象德国人会以怎样的态度将欧元递给需要的那些人的手里?陈宁说德国绅士是悄悄地尴尬地难为情地将钱递给她的。我没法不将文中的两个德国人联想在一起,我没法不这样理解,忏悔和谦卑让德国将世界上许多国家甩在了身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