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赠票,不然不会选择这样的音乐会。通过网络看过几年在英国本土的BBC逍遥音乐会,瑞沙诺夫的中提琴版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以及蕊妮·弗莱明的理查·施特劳斯的《最后四首歌》等等,都留给我极深极好的印象,最好的位子留给只买得起站票的喜欢古典音乐的年轻人的温馨举措以及连站票都买不起或没有买到而在海德公园集体狂热收看现场直播的人群,让我对逍遥音乐会特别有好感。不然,就是有这种拼盘音乐会的赠票,我也不去现场。
看来,真不应该跑去现场听这场音乐会。本土的逍遥之夜和上海的逍遥之夜,是橘枳关系。
我忍不住要抨击一下音乐会说明书贵到云端的定价。本来,上海的音乐会票价就贵,所以才会出现费城爱乐音乐会廉价票须凭身份证限购的怪局。我已经花了大钱去听音乐会了,我不奢望音乐会免费送我一份说明书或节目单,可是,10页之内的小册子,且至少有两页是广告,即便用了铜版纸印刷也精美,30元一份是不是贵得离谱?还好,音乐会的主办方聚橙网印了音乐会节目单的单片免费赠送,我得以隔天能在这里一一罗列音乐会的曲目。
最好的表现在音乐会第一首曲目,西贝柳斯的《芬兰颂》。抑或是连日的炎炎夏日让我渴望寒风凛冽?那峭拔的起始部分和冷峻的抒情部分,让我再次向往西贝柳斯的祖国。接踵而至的一个个曲目,虽不乏名曲,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埃尔加的《威仪堂堂进行曲》,这个乐团,将这些作品弄成了四散的音符,在东方艺术中心的音乐厅上空乱窜。
最最失望的是朱利安·罗伊德·韦伯的表现。当世拉大提琴的有多少?他是我唯一没听过现场就牢牢记住名字的一个,因为他是那位著名的写《歌剧魅影》《猫》等等音乐剧的作曲家的胞弟,所以,昨晚,作为主奏朱利安还演奏了《歌剧魅影》片段,不用说,就是哥哥的作品,朱利安都没有认真对待,遑论圣桑的《天鹅》和布里奇的《小谐谑曲》了。尤其让我伤心的是,他怎么可以将弗雷的《悲歌》处理得平淡如水?悲伤呢?能谱成一首歌的悲伤呢?我难过得泫然欲泣,再看朱利安的湖蓝色有些皱的衬衫、乱糟糟的金发——我们的演出市场难道可以听之任之这样不认真的所谓演奏家吗?
指挥名叫巴里·沃兹沃斯,据说在英国非常受欢迎。昨晚,他一反指挥家惜字如金的作风,在指挥台上喋喋不休,倒是忽悠得几乎满座的音乐厅里的观众热切地呼应着他,我就不知道他心下是否觉得这一场音乐会配得上观众的热情嘛。
这场音乐会的唯一亮点,是女高音瓦伦蒂娜·娜芙妮策。漂亮与否,另说,这么纤细身材的女高音,不多见,音色也还辽阔。德沃夏克的《月亮颂》唱得不错,就是与月亮唱和时的那种辽阔,她要比莎拉·布莱曼做得差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