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慧元的《宁静乐园》
(2013-01-06 14:08:35)
标签:
杂谈 |
年轻时读书总是跳过序言。现在不了。读马慧元的第一本书《北方人的巴赫》,从陈村的序开始,很快进入到该书用文字编织起来的音乐幻境中。
《宁静乐园》是我读到的马慧元的第三本书。还是从序言开始,读着哑然:赵晓生怎么摇身一变成了测字先生?
本来嘛,序言怎么写,没有一定之规,倒是读书先读序是约定俗成的规矩。这一回我又坏了规矩,序言一页尚未读毕,就进入正题。
正题也逊了《北方人的巴赫》几筹,特别是书里介绍音乐家的几篇《阿尔康其人其乐》、《路易十四时代库泊兰》、《阿姆朗和八个钢琴作曲家》、《闲话伯恩斯坦》……因为阿尔康、库泊兰、阿姆朗等等数位音乐家中的小众对我来说都是陌生人,这几篇我读得认真仔细,惟其如此,觉得马慧元硬是把有声有色的人生写成了互不连缀的碎片,且碎片与碎片之间的喘息声那么响亮,什么“不讲这么多了”、“后面说到了朗朗”、“这篇文章接下去说”、“再后来”……间歇性的词穷就这样坦然地留在了书页里,不是一处两处而是俯拾即是,我想,《宁静乐园》时期的马慧元,已然不是《北方人的巴赫》时期的马慧元了,彼时《北方人的巴赫》、《雪地里的勃拉姆斯》等等是积攒在马慧元心里的能量,久而久之,喷薄而出,那种一泻千里的痛快,帮助她直接从一个业余写手跨越到作家的行列。
问题来了:成为作家的马慧元,该怎样应对纷至沓来的稿约?数十年积累起来的发言的欲望因为《北方人的巴赫》时期用力过猛已经消失殆尽,而今为了那些稿约不得不说话说话说话,“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捉襟见肘,在她因为《北方人的巴赫》走红而在《文汇报·笔会》上发表的一系列书评,已见端倪,只是在这本《宁静乐园》里被放大了。直叫人可惜占有这么多资料的马慧元,硬生生地浪费了原本可以写成好故事的阿尔康、库泊兰、阿姆朗的人生故事。
不过,马慧元写乐评的角度,还是很让人羡慕的。什么角度?非专业音乐人却识得谱子弹得了琴,《贝多芬随影》和《钢琴上的舒曼》两篇,因为文章的主角是大众的作曲家,生平故事几乎已成社会新闻,马慧元要写他们,只好夹缝里求生存,她的夹缝,就是从谱子到弹奏之间微妙的心理感受——我曾经贻笑大方地大放厥词:不会弹琴又怎样,我能欣赏也不错啊。经由马慧元的点拨,我明白:不识谱、不会弹琴,你与音乐之间永远隔着撩也撩不开的轻纱。
总觉得《宁静乐园》不应该收录第四部分6篇书评,与《宁静乐园》这个书名不和谐以外,写书评实在不是马慧元的长处,当卡佛成为许多人的谈资以后,身在彼岸的马慧元已不占资料优先权,倒是《格万得一生的三本书》一文,让我对格万得这位印裔美国医生的三本书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什么时候我们这边引进出版啊?职业医生长篇累牍地说说职业甘苦的,且要说得好,还真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