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立巍拉响《逝去的时光》

(2012-12-14 12:05:31)
标签:

杂谈

选择这一场音乐会,就是为了陈其钢的《逝去的时光》。

陈其钢用各种音乐元素将时光组合成我们能听见的物象。它是一根滑溜溜的轴,呈螺旋式奋力前行。如果预设《逝去的时光》里有一个主角,他(她)可以是我们每一个人,那么焦灼、那么尽力、那么手足无措地想要这根时间轴的转速慢一点再慢一点,可是,即便我们使劲攥住时间轴,它还是义无返顾地往前去,犹如一条狡黠的蛇。于是,沉浸在《逝去的时光》里的我们只有哀叹。作品中,陈其钢移用了古曲《梅花三弄》来哀挽时光不留情的,在我听来,除了因为《梅花三弄》旋律优美好听外,传达给我们声音外的信息是:时光留不住是千百年来人类共同的疼痛。

一曲终了,我把手掌都拍疼了。是不是一个经常听现场的乐迷不该有这样幼稚而激烈的回应?实在是因为当晚的大提琴手秦立巍表现太出色了。

当爱好变成职业以后,懈怠就会不知不觉弥散在爱好中,哪怕是演奏家。虽说是第一次听现场的《逝去的时光》,但通过视频和电视,我看(听)过马友友和王健的版本。节目单上说陈其钢的这部作品是被约请专门为马友友创作的,可是,我更喜欢王健的诠释(所以我期待有机会现场聆听王健演奏《逝去的时光》)。就是我最喜欢的大提琴家王健,大多数的现场也是一副职业面孔,彼时,我对舞台上诸位艺术家的想法就是用职业精神让自己的情绪与正在演绎的作品严丝合缝。我之喜欢王健,就是因为他的每一次现场都是将职业状态调整得与作品非常和谐,哪怕是一次次加演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秦立巍一上台,就让我们惊愕:英俊美少年嘛。当然,再年轻,秦立巍也早已脱离了少年的轨道,但还是年轻,所以没有王健的气场,他用旺盛的生命力在弥补:积极关注指挥余隆的态度,积极对应乐队的伴奏……甚至,在等待音乐需要他加入或者主奏的过程中,秦立巍都会用无声的哼唱和动作传达我们他的青春热情。因为灌注了生气,《逝去的时光》在他的琴弦下有别样的味道:时光已逝叫人恼,青春易去促我追——散场时,与我擦肩而过的同好议论:假以时日,秦立巍一定会超过马友友的,我赞同——秦立巍的诠释,虽不似王健版有千帆过尽的沉郁,却有着青春不再的清新的哀而不伤。

观众不错啊,此曲结束在渐渐弱下去直至无声的等待中,观众给足了等待的几分钟,才让掌声爆发出来。只是,后排一位观众显然感冒中,咳嗽、擤鼻涕……这种状态下,该不该进音乐厅?

音乐会的下半场,是海顿的《D大调第104号交响曲“伦敦”》,与我以前听海顿的感受一致,是人类初啼之声,清亮而生气勃勃。我突然悟到古典音乐和当代音乐的霄壤之别:前者是为我们幻化出圣境,后者则如实记录此情此景,天上人间,于是曼妙共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