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贝多芬》
(2012-12-02 11:33:57)
标签:
杂谈 |
昨晚去上海音乐厅听了两部非常熟悉的作品,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田园交响曲》。指挥叫安东尼·维特,享誉世界吗?我孤陋寡闻。安东尼·维特就是一个非凡的赶车人,他遇上了上海交响乐团这一架装备不那么精良的“马车”,就注定了他们在走《田园交响曲》的这一路,“颠沛流离”。
我知道没有用“颠沛流离”一词形容音乐的,可是,昨晚聆听安东尼·维特率领上海交响乐团在贝多芬音乐王国里最一马平川的《田园交响曲》,诧异地听到他们在泥泞里挣扎在沟渠上跳跃。第二乐章《小溪旁》,是我常听的片段。今年秋天上海多雨,阴冷潮湿中我总是在临睡前听《小溪旁》,听着听着窗帘外的季节已与我无关,贝多芬把我带回到春末夏初、百花竞开的时节——那是柏林爱乐的版本。昨晚,坐在上海音乐厅用空调制造出来的烘热中听同样的曲子,不由得着急起来,就瞪大眼睛看舞台上怎么了,只见指挥用力做着一个往前推的动作。是的,上交,他们把这么轻快的作品演奏得抬不起腿来一样沉重,让我有些难过。也许,可以这样消解我的难过:看一场电影的钞票就可以去现场听一场上海交响乐团的交响音乐会了,夫复何求?如果是因为能力问题上交只能将《田园交响曲》演奏成这副模样,已经做了上交数年乐迷的我,愿意用一场一场听他们音乐会的方式等待。问题是,正因为一场一场地听着他们的音乐会,我才知道上交可以有上佳表现的。那么,昨晚的演出效果就因为状态不在了?涉及到了态度,我觉得就不能原谅了。昨晚的上海音乐厅,几乎满座,都是热爱音乐热爱上海交响乐团的乐迷,如果再遭遇几场松弛的演出,人们还会如此拥护上交吗?我还会在炎炎夏日跑去湖南路买下我心仪的一季的音乐会票子吗?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主角是王晓东,因为王晓东的竭尽全力,音乐会的上半场现场气氛很好,台上台下交融在了一起,外在的表现就是王晓东一腾出手来就擦汗,我们也是热得解了围巾脱了外套。
在我还不是一个古典音乐乐迷的时候,我就知道贝多芬了,这大概是所有中国人与古典音乐的关系。在我不是乐迷的时候知道的贝多芬,是个英雄,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命运交响曲》、与拿破仑交恶……被英雄了的贝多芬,因此在我成为古典音乐乐迷之后被我搁置了许久。撇开昨晚上还交响乐团的表现,这一场名为《田园贝多芬》的音乐会,曲目安排还是很让我喜欢的,有剔除英雄光环还贝多芬也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平常人的意味。特别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一直被认为是贝多芬众多重量级作品中的龙套,因为是龙套,贝多芬“跑”起来的时候就放松无忌惮,真性情也就没有遮拦地流露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