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什么?问与我同场观看《一九四二》的年轻人
(2012-11-30 11:26:11)
标签:
杂谈 |
影片一开腔,就是刘震云的河南话,方言刚入耳的当口也许可乐,可是,当刘震云告诉我们1942年河南大灾300万难民死于逃荒路上,你们还笑,笑什么?
牧师小文用一口河南话布道,乍一听也许可笑,可是死于逃荒路上的魏东家的眼睛就是合不上,任小文怎么祷告怎么摩挲,魏东家的眼就是闭不上,这里头尽是辛酸呵,你们还笑,笑什么?
日本人的炸弹狂轰滥炸在难民的逃荒路上,技术的进步使还原血肉横飞成为可能。我看炸弹爆破后糊满银幕的鲜红色碎末就是我先辈的血肉之躯,所以难过地闭上了眼睛,这样,你们的笑声格外刺耳,你们笑什么?
饿极了的野狗疯狂地扑向倒毙在路边的灾民,一阵撕咬以后银幕上是野狗的脸部特写,野狗的眼睛血红血红,叫人看着忍不住哆嗦起来,你们却笑,笑什么?
生产后5天粒米未进,老东家的媳妇扔下刚刚出世的儿子去了。孩子的奶奶迫不及待地扯开媳妇的上衣,说是趁媳妇的身子还热着再让孩子吸几口奶,被老东家喝止了。这一场戏,切口小悲恸大,其间的哀痛无以言说,你们却笑,笑什么?
花枝卖掉自己后要将自己那条还算囫囵的棉裤换给栓柱,这一对只做了一天夫妻的苦命鸳鸯就在荒凉的野地了换起了棉裤——正如冯小刚所言,《一九四二》他拍得十分节制,不煽情只实录,所以,预想中的滚滚热泪并没有落下来,这一场戏是我整个观影过程中唯一掉泪的地方:一个母亲,为了一对儿女不得不卖掉自己;一个母亲,为了将一对儿女托付给栓柱,不得不在丈夫瞎鹿下落不明的情况下再嫁;一个母亲,为了换取栓柱善待自己的一双儿女,换走了栓柱那满是破絮的棉裤……就是实录,蕴含其中的对命运无奈的妥协,直叫人想要痛骂天地不仁。你们又一次笑了,笑什么呢?
我们在讨论冯小刚拍摄这部《一九四二》的意义时,非常自豪我们从此也有了一部如《辛德勒名单》一样有历史感、有反省精神的电影,这样的电影,我们应该义无反顾地支持,所以,我们会在午夜走进电影院为的是第一时间支持冯小刚的《一九四二》。我们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会遇到一群只把电影当娱乐工具的年轻人。没错,电影是愉悦自己身心的一种方式,可是,电影更有着其不容忽视的社会责任功能,所以,中国的娱乐片大王冯小刚会在那么多贺岁喜剧片以后沉郁转身为我们奉献了这样一部诚意之作,我不知道在他的想法里是不是将年轻人算作《一九四二》的主流观众了,如是,这位历经10余年折腾才拍成《一九四二》的导演,该有多么失望呵。或许,他应该自责,就是他的贺岁喜剧片以及香港那些无厘头的电影,让这些年轻的电影观众将电影局限为娱乐工具,从而,面对《一九四二》这样沉重的电影,能将悲伤化解为笑点,能将欢笑贯穿于观看这部悲伤电影的始终。
抑或,我们更应该责问当下的教育,当教育将他们培养成考场的常胜将军的同时,却忘了教给他们为人的基本准则,比如,一定要牢记民族的伤和痛。可以责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