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真或假,因人而异——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2012-11-23 22:26:58)
标签:
杂谈 |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公映前的诸多宣传中,我没有看到它还有一个旁逸斜出的结尾,所以,看着银幕上中年派凛然地向作家转述故事的另一个版本时,瞬间,我就明白扬·马特尔在听说一个少年遭遇海难在太平洋上漂流了200多天后幸运获救的故事后,舍弃了贪婪的法国厨师、吃肉汁拌饭的佛教徒水手、妈妈和少年派在救生艇上经过残酷的打斗后派侥幸存活的真相,而是幻想出一个斑马摔断了腿被财狼拍死吃掉、猩猩被财狼拍死吃掉、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拍死财狼以后,少年派与理查德·帕克在茫茫大海上从对峙到共融并同时得救的魔幻故事。
说作家幻想出来的故事魔幻,我没有读过原著,那就是李安用影像重新讲述的故事让我得出的结论。
李安的电影,前30分钟甚是平淡,一个少年得以在太平洋上奇幻漂流了200多天的资本,李安这个老实人没有绕开,诸如超强的游泳能力、对宗教信仰的虔诚、把名字从便幸变成派的坚定以及与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之间亲近起来的可能,等等,李安在平淡的30分钟里一一“安装”到派身上,此举的代价是我很疑惑:这样的故事,有必要3D吗?3D,新鲜过后只觉得架一副不是自己的眼镜看电影,很是不舒服。李安说什么“这部电影2D无解”,怎么会!狐疑刚刚起来,李安在这部电影上执念于3D的用心开始显现:我们和派一起被或是平静或是狂飙,或狰狞或美到绝伦的太平洋裹挟着,而那一只逼真的电子老虎动不动就在我们眼前呲牙咧嘴,被喧闹的世界抛弃的绝望,因为3D效果,我们的感受更深切。
如果没有3D,《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不是很容易让我们想起一部很老很老的片子《鸽子号》?那部片子,男主角因小船进入到无风带后的无望,在30多年以后还历历在目,说明什么?说明同样题材的电影已经“前有古人”,李安凭借什么让自己这个“后人”超越“古人”?孟加拉虎真是天赐的灵感,有理查德·帕克,少年派的漂流才称得上奇幻,而我更觉可贵的是,华人李安把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融入了少年派和孟加拉虎的关系之中。你还记得脱险以后的少年派是如何评述在茫茫大海上自己与虎之间的关系吗?“因为恐惧,所以我十分警觉;让理查德·帕克活下去,又是我的目标”,这句话的哲学意味,又深又广,几乎可以被我们挪用到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于是,与《鸽子号》有着同质化倾向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了其存在的高度,我指的是内涵而非技术。
相比上述的高度,李安让他的电影又升一个位格的是中年派向作家描述的事件真相。一部两个小时长度的电影,李安用了100分钟讲了一个魔幻故事,且讲得唯美讲得回肠荡气,只用了10分钟且十分单调的表达手段将真相和盘托出,意义何在?意义在于听到作家的选择后中年派的结语:“你选择与上帝同行。”没错,当一段经历成为往事时,你选择真还是假,因人而异——一个少年漂洋过海的空间狭窄的故事,李安用一个看似南辕北辙的结尾,一下子将其开阔到几乎没有边界的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