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过《猫》后拉拉杂杂地想

(2012-10-14 15:53:00)
标签:

杂谈

去上海大剧院看音乐剧《猫》。

第一次看音乐剧也是在大剧院,《歌剧魅影》。后来,在新落成的文化广场看过《基督山伯爵》。《歌剧魅影》,看的是新鲜,第一次嘛。先是舞台上方一盏豪华吊灯“砰”地落在舞台中央,唬人一跳,后来,就深深沉醉在《歌剧魅影》中一曲接一曲婉转动人的歌声里。《基督山伯爵》虽说法国人大仲马写的故事,可是,音乐剧是俄罗斯人的原创。俄语,我一个字都听不懂,但是唱得好,一群俊男靓女舞跳得也好,所以很眼热俄罗斯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的艺术素养。

我们也开始移植音乐剧了,第一部是《妈妈咪呀》。拿到中文版的《妈妈咪呀》票后,临时被领导派到外地公干,票只好转送掉,所以,《猫》级成了我看的第一部中文版音乐剧。

是朋友在文化局高就的学生送的票子,位子相当不错,正厅10排,除了演员的面部表情有些模糊外,一切都在我的视野里,很清晰。闻名遐迩的《猫》,这一回披着猫皮的人不唱英文而改唱起了中文,且侧幕有字幕,两个小时以后,故事应该了然我心了吧?的确如此。正因为的确如此,才觉得故事不过尔尔,不就是一群猫借着杰里科的名义聚合在一群狂欢了一把吗?实在要说深意,一群猫映射的是整个人类,有时局的掌控者,有社会永远的配角的,有媚态十足的,有英俊潇洒的,有春风得意的,有红花随流水而去的,比如那一曲著名的《回忆》的吟唱者魅力猫。只要愿意,人人都可以在杰里科猫群里对应上一个自己人生的写照,这大概就是《猫》得以在百老汇常演不衰的原因吧?

这样的由此及彼,要比中国戏曲舞台上的经典剧目要浅显多了,热闹的京戏《群英会》,安静的昆曲《牡丹亭》,软糯的越剧《红楼梦》,铿锵的河北梆子《钟馗》……音乐剧能不能比附中国戏曲?前者载歌载舞,后者唱念做打,都是用歌喉加身段讲故事。如若可以这样比附,音乐剧是美国人的“戏曲”。如果可以这样理解,那么我们可以用中文唱人家的戏曲,将其作为我们舞台上的一道风景,但是,我们不必厚此薄彼地只给音乐剧漂亮的宣传攻势而让我们自己的戏曲静悄悄地自生自灭。

这样的感慨,生发于上海大剧院的大堂里,虽说按照音乐剧惯例的贩卖音乐剧衍生产品的小店前几乎无人问津,可是,出入口处一张巨大的日历标识的是《猫》在大剧院上演的场次,演过的场次被打上鲜红的叉叉与干干净净候场的日子形成的对照,刺激得未及看过《猫》又对音乐剧多少有点兴趣的人会按捺不住。至于说到印制得精美且免费送出的关于《猫》的种种传说的小册子,是我看过的那么多场京剧或者昆曲没能享受过的待遇。犹记那一场京剧,在天蟾舞台,拿到的宣传册是单片,就黑墨印刷在粉红色的薄纸上,实在寒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