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看恐怖片?——《大海啸之鲨口脱险》
(2012-10-12 14:25:50)
标签:
杂谈 |
事先被告知澳大利亚影片《大海啸之鲨口脱险》是部恐怖片,我有些犹豫:看还是不看?
我不喜欢看恐怖片。或者说在我适合看恐怖片的年龄时,这边就没有恐怖片这种类型。到了现在,只愿意看看《诺丁山》。就是喜欢休·格兰特,想看《莫里斯》,也是鼓鼓劲以后的事了。
到底还是去看了《大海啸之鲨口脱险》,才知道先前的告知是错的,这是一部灾难片。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是人类的天堂,也是鲨鱼可能获得饕餮大餐的地方。人鲨对决起来谁在弱处不言而喻,再加上大海啸来袭……乔许他们在大海啸之后在与鲨鱼数个回合的缠斗以后从已成泽国的大洋超市里突围出来,这种让人类笑到最后的把戏,实在是人类高抬自己的结果。试想:海啸卷起的千重浪能冲垮钢筋水泥砌成的高楼大厦,人在海浪面前不就是蜉蝣吗?就算逃过了这一劫,鲨鱼来了。鲨鱼来了是什么概念?它一口下去,咬穿人体,或者咬去一个人的下半身。电影中最不讨喜的大洋超市那位长着一张亚洲脸的经理,不就死于鲨鱼的这一口吗?
《大海啸之鲨口脱险》是3D影片,所以结束的时候影片让鲨鱼张开血盆大口冲向观众席,其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让所有人都惊悚得不得了,影院里于是惊呼声连成一片。
还是一部恐怖片?回想刚刚看过的影片,蒂娜的哥哥被鲨鱼两口咬得只剩下殷红一片浮荡在大海里,恐惧;经理被鲨鱼一口咬去半截身子,恐惧;红衣男孩被鲨鱼一口吞没,恐惧……趋利避害,人之常情,可是我们为什么要买票走进电影院去追逐一部让我们颤抖的恐怖片呢?
尼采认为:生命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即使这样人类还是得继续生存下去,而他选择的就是在这样的生命里,孤独的陶醉于这样的悲剧中。于是,伟大的《悲剧的诞生》诞生。观赏悲剧何以能得到愉悦感?小时候外婆家临街,突降倾盆大雨的时候我喜欢趴在窗台上看马路上的行人心急慌忙地奔跑躲雨。虽说悲剧事大遭遇大雨事小,看客从中获得的愉悦感机理是一致的?如是,看恐怖片获得满足和看悲剧获得满足应该是殊途同归的心理感受,对吗?所以,《大海啸之鲨口脱险》故事傻——大难临头各人有各人的嘴脸,卑下者愈加卑下,高尚者依然高尚。可是上帝有眼,平凡的人可以死于鱼腹,卑下的人可以死于鱼腹,高尚的人就一定能排除万难走出超市让灿烂的阳光刺痛自己的眼睛——因为有做得及其逼真的鲨鱼以及鲨鱼凶残至极的表现,影片也许会有不错的票房。除了上述从尼采的悲剧理论移植过来的恐怖片是怎么给观众带来审美愉悦的道理外,恐怕还能从生理医学那里得到别解,肾上腺素云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