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交14琴——2012年上海夏季音乐会

(2012-08-08 14:30:42)
标签:

杂谈

德沃夏克《母亲教我的歌》,听过一把小提琴的演绎,也听过48把小提琴的演绎。前者听的是演绎者通过德沃夏克温婉的旋律显示自己的技巧,后者听的是齐心协力烘托德沃夏克乐曲的热诚。哪一种演绎更好?说实话,乍一听到40把小提琴齐齐奏出《母亲教我的歌》,愣怔了片刻,感觉自己被德沃夏克或者小提琴包裹了起来后,变得柔软无骨了。

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一场音乐会《上交14琴》。

还是在原联合教堂,惊喜地发现经过几场音乐会的铺垫,虽然这一场音乐会的演奏者都为说不上是名家的上海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手,几乎满座。另一个原因大概是,他们都如我一样觉得联合教堂是听室内乐最好的场所。

整场音乐会一共五部作品:尤里乌斯·克伦格尔《圣歌》、格里格《霍尔贝格组曲》、柴可夫斯基《四季》、比才《卡门》和海特·维拉-罗伯斯的《巴西巴赫风第1号》,分别由14把、6把、4把、5把和14把大提琴演绎。将14把大提琴从整个乐团里抽离出来组成一个弦乐队独自演奏,在他们是第一次吧?所以,尤里乌斯·克伦格尔的《圣歌》他们演奏得有些赶趟,怕自己完不成任务似的,于是,一曲《圣歌》听来有些不知所云。抑或,是我对这部作品过于陌生?是的,我是第一次听这部作品,到了格里格的《霍尔贝格组曲》就找到了与乐队相契合的地方,萨拉班德舞曲、加沃特舞曲、咏叹调……6把大提琴有的负责节奏有的专攻旋律,强劲的节奏加上演奏者的欢快,联合教堂里瞬间被快乐的乐声充填得犹如天上人间,你看,在《上交四重奏》中不苟言笑的大提琴手朱琳,作为这部作品的主奏,数次喜笑颜开。

更大的快乐在下半场。柴可夫斯基的《四季》,尤其是《六月·船歌》,耳熟能详。听再好版本的唱片都不如坐在大提琴手边上倾听满足感来得那么强烈!当时的唯一的遗憾是:为什么没有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呢?又轮到朱琳担任主奏,比才的《卡门》,改编成大提琴曲后,狂热的节奏还在,只是由朱琳奏出的卡门主旋律,就是有明快的节奏陪伴,都能听出掩饰不住的忧伤,于是,情绪变得复杂起来:节奏让听者忍不住晃动起来,旋律又让听者为卡门而悲恸。一曲终了,有乐迷隐忍不住站起来欢呼,这样强烈的反馈让朱琳和黄北星相视而笑——这大概就是演奏者的幸福吧。

《巴西巴赫风》,是海特·维拉-罗伯斯的作品。海特尔·维拉-罗伯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伟大的巴西作曲家,其作品《巴西巴赫风》是对巴赫与巴西风格融合的完美呈现。此番上台又是14把大提琴,他们如戏剧演员飙戏一样用各种演奏手段将有着强烈南美风格的这一部乐曲演绎得奔放、热烈,晃动中瞥到上海交响乐团的总监余隆不知何时坐在了早早留给他的一排最好的位子中的一把椅子上,并和着乐曲的节奏动作着。这场音乐会一排最好的位子,白色椅子的靠背上张贴着的“留座”二字,很刺眼。这样大喇喇地给所谓的尊者留座,上海交响乐团不怕刺伤乐迷吗?联合教堂不对号入座,乐迷买到的票子都是等价的,不能用价格杠杆帮助乐迷选择位子,乐迷只好用时间来换取自己心仪的好位子了。可是,我们的时间敌不过权利,在这样的场合遭遇这样的不平等,是《上交14琴》给我的遗憾。还好,余隆没有端着,甚至,《巴西巴赫风》完毕后,他比谁都快地吆喝乐团返场,于是,在欢快的返场曲中,《上交14琴》在整座教堂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谢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