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很脆弱——科尔姆·托宾《母与子》
(2012-07-13 10:55:19)
标签:
杂谈 |
科尔姆·托宾的短篇小说集《母与子》总共收集篇什8篇。篇篇都是精华,但不妨碍我们从中选出最喜欢的那一篇。
我最喜欢的是《一首歌》,并迅速转载到我参与编辑的、读者对象为中学生的杂志上。因为转载,所以要一遍一遍地读《一首歌》,读一遍,自觉触摸到的托宾关于母与子之间那种薄如蝉翼的温暖情感,又多了一分。在诺尔幼小的的时候,著名歌手母亲与父亲劳燕分飞。基于怨恨,父亲折断了母亲对诺尔的关怀。现在,诺尔长大成人,是一个乐队的成员。歌喉远不及母亲的美妙所以无法远播,诺尔他们只能在爱尔兰一个叫做米尔诗的小镇上的酒吧里演奏、歌唱。通过唱片,通过报纸,诺尔总是追踪着关于母亲的信息,所以诺尔知道母亲来米尔诗镇演唱的消息。暌隔10余年的母子乍一见面会有怎样澎湃的情感对流?没有。只有母亲依旧魅力十足的歌声:“她唱着她的爱带走了北,她的爱带走了南,她的爱带走了东,她的爱带走了西……最后一句几乎是用说白,她的爱带走了上帝。”对,母亲在用歌词向久未见面的儿子示爱。而诺尔对母亲的依恋,托宾用诺尔幻想自己与母亲合唱的效果来表达,含蓄到稍不留神就会错过的浓厚的母子情,托宾这么写到底是怎么考量读者的领悟力的?我猜,像科尔姆·托宾这样的大师,更喜欢沉溺于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中。母与子,感情最主要的内容是温暖,温暖是多么脆弱的感情,所以托宾不肯让诺尔和母亲当面相认,只是让温暖轻扬起来,让我们读者在温暖的气息中享受他小说高雅的品质。
我也是母亲,所以敢说《关键所在》是天下母亲最柔情蜜意的篇章。丈夫意外去世,只留给南希三个孩子、一大堆债务和小小的日渐衰退的小超市。用开炸薯条点和酒廊的办法,举步维艰地带领一家人继续过日子的意外收获,是南希他们获利丰厚以及南希的儿子吉拉德对经营好炸薯条店的天生素质及喜欢。猜得到的结局是,南希一改还请债务后一家人搬去都柏林过脱俗日子的初衷,因为有吉拉德的轻信相助,南希他们一家从此在小镇过上了小富即安的日子。托宾不让我们的猜想如意,而是:南希不顾吉拉德反对,坚决卖掉炸薯条店和酒廊搬去都伯林让孩子受到了她能提供的最好教育。此时显现出来的温暖不知道有多么脆弱,只有南希这样一意孤行地坚持着,这温暖才能弥漫在南希与孩子们之间,直到他们一家走出了小说设定的时空。
《借口》中,母亲把持温暖的方式,是用出格的行为引起儿子的关注;《家中的神父》中母亲把持温暖的方式,是宽恕儿子年轻时出格的行为……
那么,《长冬》呢?本书作者柏枥的译后记写得非常点睛,所以我总是读一篇参看一遍柏枥的点评。他(抑或是她)说书里最长的《长冬》是他的最爱。好在哪里,这个故事?母亲嗜酒得不到父亲的谅解离家出走,恰好遇到暴风雪,母亲从此没了踪影。这个情节,只占了《长冬》很小的篇幅。《长冬》的篇章托宾用来铺叙没了母亲,米尔盖和父亲陷入了怎样的困顿以及寻找母亲不着而洋溢出来的淡淡的焦灼。再淡的情感也禁不住叠床架屋,而孤儿马诺鲁走进米尔盖家帮助他们料理家务的“闲笔”,则更加深了托宾对母与子情感的理解:温暖,但很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