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张皮也是好片子——《舌尖上的中国》

(2012-05-30 13:06:24)
标签:

杂谈

今年9月,米米就要上学了。跟所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样,米米对吃饭这件事很不以为然,妈妈真着急。上周五已到夜深人静时,米米还不想睡觉,妈妈烦了,索性不管她看起了《舌尖上的中国》。没有想到的是,打酱油的米米很快变成主角,一集看罢,已过午夜,米米说:“妈妈我饿了。”赶紧的,一碗小馄饨外加红菇汤,米米很快就吃光了,然后心满意足地睡觉去。没有想到,《舌尖上的中国》居然点开了米米的味蕾,米米的妈妈怎会不称赞《舌尖上的中国》?

90后的RYF从来不看电视,并对爸爸妈妈将晚饭后睡觉前的时间全都交给电视的选择很不以为然。不是说影像对RYF没有吸引力,人家只看视频,美剧和日剧。人家还是日剧字幕组成员呢,花大量时间用自己的特长为哈日的同龄人贡献中文字幕。某天,RYF突然跟爸爸妈妈交流道:“听说《舌尖上的中国》很不错,我要看。”

《舌尖上的中国》走红没多久,就有人很不以为然地妄断:这种两张皮的纪录片能激发起收视狂潮,只能说明我们观众的欣赏能力未及提高。我也承认,相对那种叙述者沉潜于画面和自然声响里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制作水平比较初级,但是,初级制作水平的纪录片能点化这么多国人关于祖国的诸多情愫,它就是一部好片子。

如以收视率论输赢,我这样《舌尖上的中国》的拥趸对《舌尖上的中国》收视飘红没有做出贡献,因为改版后的央视一套晚上10点半的节目不论是《魅力记录》还是《谢天谢地你来啦》还是《看见》,都是我喜欢的。《舌尖上的中国》收官后接踵而至的《东非大裂谷》,画面之惊艳肯定胜过了《舌尖上的中国》,我却更喜欢《舌尖上的中国》,而7集《舌尖上的中国》,我最喜欢的又是第6集《五味的调和》。

“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流行歌曲里的唱词有时会无限接近真理,《舌尖上的中国》不是随随便便就成功的,仅从7集片名就能揣度出端倪: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个个都像吸足了养分的宝贝,饱满又富弹性。我喜欢的第6集,在饱满和富有弹性之外,有多出一束极富中国文化特色的睿智——我指的不仅仅是“五味的调和”这个短语,而是包含在这个短语里的一集片子。

五味,不消说,酸甜苦辣咸,这些带有强烈味觉的词,因为总是挂在嘴边就渐渐失去的汁液变成干巴巴的汉字。《五味的调和》将酸甜苦辣咸还原成视觉效果极佳的菜肴:无锡排骨、酿苦瓜、盐焗鸡、重庆火锅和酸汤鱼……已然干瘪的5个汉字顿时化作滋味轰轰烈烈地扑面而来,而点到为止的每一道菜肴的制作程序,则让我大吃一惊:原来调和以后酸才更酸、辣才更辣。后来,实践“宫保鸡丁”的时候,花生仁和鸡肉在郫县豆瓣里炒出浓烈的香气后出锅前撒一点点醋进去,成品果然更加味醇。欣喜之余——两张皮的《舌尖上的中国》能借中国的饮食文化暗示不同的观众群怀想不同层次的文化中国——一悟到这个,就格外想要感谢《舌尖上的中国》动人的解说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