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香事,我们的香识——读《香识》
(2012-04-25 11:02:35)
标签:
杂谈 |
薄汗微沁的季节,出门前习惯在耳后、腕处点上香水,为的是让香气随脉息远扬。久之,将“香气迷人”一词给了香奈儿、纪梵希、巴宝莉等等名牌香水,从没想过缭绕的焚香其实可以同香奈儿、纪梵希、巴宝莉一样香气迷人的。
扬之水女史是专事名物研究的。一直不太明白名物研究的内涵,一册《香识》,庶几让我摸到了所谓“名物研究”的概貌,亦即通过那时候人们的用具和用度,顺出相对主流历史学来说略微“旁门左道”的史实,从而让千年以后的我们得以亲近那时候人们的生活状况,特别是文化趣味。如果,我通过一册《香识》领悟到的“名物研究”的真意偏差不是很大,那么,《香识》通过对香具和香料的考证,给了我们读者这样一条文化信息:那时候的人们特别是宋人在用香上体现出来的文化况味有“欲说还休”的妙趣。
“莲香炉子和宝子”、“香合”、“两宋香炉源流”、“宋人的沉香”、“龙涎真品与龙涎香品”、“琉璃瓶与蔷薇水”等等是《香识》一书的目录,我们祖先的用香史扬之水女史用香具和香料做引导大致清晰地勾勒了出来。其实,我读这一本书,更在意于流布在其间的知识,诸如宝子是什么,印香的意味,龙涎香的来龙去脉等等,都是在《香识》中初识的——我自责平时书读得粗陋,如要自辩,则是从中学到大学,历史学科还算上心读着,可是,扬之水女史书里所涉、与文人雅士的诗词赋密切相关的用度,那些教材里都稀少记载。历史应该怎么读?历史应该读什么?扬之水女史用一本图文并茂的《香识》告诉我们,蹊径亦有、也许更有好风情。
说到图文并茂,该书的装帧和用纸都非常考究,于是,我们能够非常便捷地将扬之水女史的美文与那些美轮美奂的文物对读,这样的阅读是赏心乐事,这样的尊重是对作者呕心之作最好的褒奖。
而我,毕竟是中国历史的望野眼者,“名物研究”讲求的就是考据之学,行文中严格的考据过程已然由作者处理得风趣有致,我却独爱每一章节末处扬之水女史得以自由畅想、自由发挥的“总结陈词”。忍不住抄录一段:“然而追索香史故事,作为细节之一的莲花香炉和宝子却不能不令人格外感兴趣,在路途遥远的游历中,它挟着幽香和故事留下一路痕迹,有痕迹处又常常伸展出通往另外方向的小径,向它合掌问讯,我们得知的乃是世间情。”
忍不住再抄一段:“小院春寒闭寂寥,杏花枝上雨潇潇。午窗归梦无人唤,银叶龙涎香渐销”,两宋香事便总在花中雨中平平静静润泽日常生活。
这些文字,明明写给故人和故事的,我读来却像是写给所爱之人的亲密私语,读着叫人辗转叫人缱绻叫人不忍释卷。也是,只有对“名物”有着情人之心,才会有扬之水女史的作为:青灯黄卷宝物之间,用馥郁的文字印证时间的流逝。
宋人怎知身后事?更想象不到,一千多年以后,他们的香事经由扬之水女史有心和精心,成了我们的香识,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