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买椟还珠亦有趣——读《(读书)十年》

(2012-04-13 11:02:10)
标签:

杂谈

 

计划中的《(读书)十年》三卷本目前只出了第一卷,从一九八六年到一九九〇年。读一段近在咫尺的过往,难免要比附:彼时彼刻我在哪里在做什么?一九八六年到一九九〇年,我出大学校门未久,在学校教书。短短五年,因为如今依旧在教坛霸着教母位子的她从中作梗,我五年间不得不换了3家单位。刚刚走进社会就被迫频繁地变换单位,过去20多年以后回望觉得未必是坏事,让我最终选择到与书香更为接近的工作。可对当时的我的打击,却是伤及魂魄的,以致那五年,我根本想不到要去关注扬之水女史在这本书里为我们记录下来的文化盛事、大事、小事以及私事。

此书其实是扬之水女史将在《读书》当编辑时的日记公之于世。那时候的《读书》在文化界的地位可谓日日中天,其雅、其博、其亲民,都是坊间公认的特色,并因之获得业内人的认同和亲近文化的槛外人的趋同——这些当然是我日后职业尘埃落定后得以收拾好心情重新关注书和书人后看到的和体会到的《读书》盛事。《(读书)十年》的出版是我这样的读者未能躬逢盛事的补缺。

从一九八六年到一九九〇年,才5年,就厚到了480页。捧读之初,有些打鼓:书人的日记咂摸起来是否味淡甚至味寡?很快,担忧就烟消云散,在单位上班等待校样的间隙阅读,读到入迷时简直“本末倒置”,常常需要技术编辑催促了才能从一九八六年或者一九九〇年还魂到二〇一二年。

所以读得很快。将米色的封底合上,问自己:你读到了什么?

读到了风云际会之时活跃在《读书》平台上的读书人以及他们为玉成《读书》盛事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中的许多人直到今天还在为这个纷乱的让人迷茫的社会添一缕书香。读着他们的名字,仿佛与他们谋面一样让我深深感受着《陋室铭》的境界。而其中几个后来成为我朋友的名字,又让我虚荣心得以长时段的满足:原来,我离《读书》这一本学界公认的好刊这么近过。于是,在扬之水女史的文字里寻找朋友的名字,是我这么快读完这本书的动力之一。

还读到了什么?没有想到人云亦云地以为是女学究的她,还是一位超级影迷。我的日记断断续续,过分的时候以年为单位地停顿,“往事不可追”是读这本书的最大感触。书里提到的许多电影,我已经忘记了自己曾经在某个时空里为之落泪为之欢笑,扬之水女史点开了我的记忆闸门,是“15年前跟谁一起看的《泰坦尼克》”这一时髦话题不能比拟的,因为人世间超过爱情的情谊,很多很多,它们是香盒里的香块,不以品牌只以馥郁等待识香者轻轻揭开盒盖,在香气中共通款曲。

还讶异于如今“一心只做圣贤学问”的扬之水女史曾经那么在意美食。尤其令人激动的是她的细心,居然记录下每一次饭桌上美馔的品名、滋味甚至价格。经济学家可从中寻觅到这三十年来经济形势的更迭缘由也未可知,而我感叹那时候的饭庄,流派之间恪守“井水不犯河水”的那一口。而今,则是家家饭店都守不住节操了,粤、鲁、徽等等菜系混杂在同一家饭店里只为一个“钱”字。前两天去一家以天目湖鱼头为招牌的饭店吃饭,冷菜是烧鹅、白斩鸡“齐舞”,食客也是见怪不怪地安之若素。

这本书最最吸引我的,是扬之水女史罗列的所读书籍的书目。这是一个惊人的、令人艳羡的书目。于此,你可以略知所谓“华丽转身”背后的勤奋。我幻想自己能读到书目中书籍的十之一二,力所不逮的前提下我特别在意她在日记里所做的书摘。“后记”中有斯言:“书中章句的抄录,这些内容大部删除”,真让我扼腕。

读人家的日记,与我是缘木求鱼,却常常迷醉于琐屑的生活记事中。是不是买椟还珠?如是,买椟还珠亦有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