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杞人忧天——观摩古诗文大赛
(2012-03-04 20:40:08)
标签:
杂谈 |
我们的古诗文大赛团体赛决赛有一个现场竞答环节。这意味着必须有古典文学和历史学的专家帮我们出一套难度和彩头都拿捏得非常准确的试卷。这是一件劳神费力的事情。当古诗文大赛的目的在团体赛现场竞答环节前几乎全都达成的前提下,我竭力主张取消这个环节,原因不言而喻。
现在,我知道我错了。
周六下午观摩了三个小时的古诗文团体赛决赛的现场竞答环节。
7所学校,华师大二附中、七宝中学、上海中学、上外附中、南洋模范中学、复旦附中以及奉贤中学以他们出色的团体笔试成绩得以坐在上海图书馆报告大厅的舞台上。接下来,这7所学校21名高中生将面临怎样的题目?大赛的主办者为了以示公正,高度保密这一套试题,所以,除了主持人,谁都不知道待会儿打在大屏幕上的题目是什么内容。就连骆玉明等作为现场评委的教授,也是在开考前30分钟才拿到题目,所以,当他们集体反馈题目有点难的时候,我们能想到的对应办法,只能是:万一场上的选手无以回答,评委可以多给一些提示。
第一题,要求第一个参赛队的第一个队员将一名比较偏的唐朝诗人的一首不那么耳熟能详的七律的次序理顺。说实话,难。在不可能熟读过这首诗的情况下,要理顺被出题者打乱次序的原诗,要靠回答者平时积累的律诗的基础知识。我松了一口气,因为这一轮选手回答得非常好。
有一道题目,请所有参赛队句读一篇短文。在选手悉悉索索的讨论声中,我也试图解答这道题目,结果发现被标点符号惯坏了的我们。乍一看见排列得整整齐齐的汉字拥作一团,竟是陷入了非常焦躁的茫然中。直到清空了杂念一心一意地去看大屏幕上的这一篇因为没了标点符号而显得格外冗长的文章,才大致可以一一句读到文章的结尾。那么,7个参赛队的成绩又怎样呢?最好的一队得到43分,最差的是0分。怎么会0分?问评委,才知道他们在第一处时就断错了地方,连锁反应就一错到了底。
有一道看图说话的题目很有意思,问各个参赛队图上的这个人正在摆弄的乐器是什么。运气使然,有的参赛队抽到的题目相对容易,像“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打小我们就反复接触直到熟稔,会讲不出南郭先生正在吹的乐器是竽?只是抽到老先生正在摆弄“筑”那张图的队有点吃亏。我就不知道那玩意儿叫“筑”。可是,抽到正确答案为“筑”的那所学校的一个女生,不费吹飞之力就给了现场专家和我们一个无比正确的答案。
让我更惊诧的过程,出现在综述题这个环节。题目要求每一个参赛队说出自己最佩服的三个中国人,并讲出理由。要在一分半钟里完成上述要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7个队都做得很好,做得更好的是复旦附中的那个男生和上外附中的那个女生。复旦附中他们选择的三个人物是孔子、老子和鲁迅,这位男生对孔子和老子的了解很充分,想跟大家分享的东西太多,于是,到了一分半钟的时候他还未及说到鲁迅。我们都为这个发挥出色的男生感到惋惜,这个男生一定是为自己的表现沮丧而内疚着,所以他的手一直捂着嘴巴,他的这个动作更让我为他惋惜,只盼望待会儿评委会酌情给他一个恰如其分的分数,然后,给他一个缓释自己沮丧和内疚的理由。哪里想到,随后出场的上外附中的那个女生,我简直不知道用什么词才能概括她的表现。对,我说过7个队的表现都很不错,可是在上外附中前完成这个题目的5支队伍说的是3个片段,没有将他们崇拜的三个中国人的理由连成篇,但,上外附中的这个女生做到了。
上外附中他们选择的三个中国人是黄帝、孔子和秦始皇,理由是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源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的家,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并源远流长直到今天依旧主宰着中国人的思想,秦始皇虽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但是中国不论是疆界还是发展流变有今天这样的模式,都与秦始皇分不开。“源泉、思想和路径,他们三位决定着今天的中国。”小姑娘的总结陈词大致是这个意思,且句号画在一分半钟铃声想起的地方——你可以不同意小姑娘的观点,但是,小小年纪能够在规定的时间里口詀出这样一篇小文,令人佩服。
我不由得怀疑,整个社会对这些孩子的质疑,能够坐实吧?这种质疑就是,他们被沉重的课业负担压迫得已经没有时间关注课堂、课本以外的东西,并因此推导出他们的将来一定是高分低能,整个社会因此忧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