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死是结束还是继续?——读《西藏生死书》

(2011-09-28 10:56:20)
标签:

杂谈

火红封面的《西藏生死书》摆在案头已有一个多月了。

收到《西藏生死书》之前,它是我的一个盲点。

现在,贸然闯入我书单的《西藏生死书》,我却搁置它,原因是,我不觉得我没有能力消弭与这本书的距离——它一定是与藏传佛教紧密相连的。藏传佛教,源远流长,深不可测。

是在一个叫人郁闷的会议上翻开《西藏生死书》的,一读之下——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西藏生死书》会是这样一本书,怎么形容呢?也许“心灵鸡汤”那一路数的读本是由它引领的,而徒弟比较师傅,差距是徒弟在隔靴搔痒,而师傅是直达心性。

《中阴闻教得度》是本书作者索甲仁波切反复提到的。何谓中阴?原来人的生死之间是有一个过渡地带的,就叫中阴。如果没有索甲仁波切的开示,我一定认为“中阴”是灰暗的。尽管如此,我从来没有觉得死亡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有这样的想法,实在是因为这个世界不很美好。我向往的世界应该让我觉得工作着是美丽的,现实是为稻粱谋;我向往的世界应该让我觉得家庭是阳光明媚轻松愉快的地方,现实是带着工作后的疲倦草草应付原本应该最愉快的家庭生活,不耐烦就成了主旋律;我向往的世界应该是可以毫无防备地游走在这个世界上,事实是我们整天生活在担惊受怕中……沮丧通常会在自己不防备的时候如潮般涌来,那时,我的想法是死是容易的,活着无比艰难。我不跟人交流自己关于“死”的想法,觉得我如是去说,难免会被人说成矫情,每天清晨出门打球,几乎都能看见拖着板车的民工快乐地行走在还算清寂的街道上,这时,我总不免感慨:面对他们,你的活着还艰难吗?

因为不那么美好的世界,所以觉得死并不可怕,潜意识是觉得死到底是一件不那么美妙的事情,通常情况下,我们说“死”自然跟出一个“亡”字,词义的褒贬显而易见。如此观念,如水到渠成一般就住进了我们的意识里,缘于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以及社会给我们的暗示。

因此,我们不能理解巴黎、法兰克福等等世界名城怎么会让墓园跟居民区比邻。我也是亲眼见证以后试图去寻找答案,结果读到了蒙田的一句话“谁教会人死亡,就是教会人生活。”

如此通达地理解死亡的意义,又不是西方人的专利!孔子曰“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可惜的是我们的教育供奉孔子是祖师爷,却只注重人生观教育,而没有人死观教育,仿佛死亡不是生命的必然归程,而是命运的意外事件。囿于这样的教育,我们想到死,是惩戒的意思,忧伤、愁苦、恸哭、绝望等等负性情绪的词汇是死亡的必然链接,于是,擦拭掉“死”上蒙尘的《西藏生死书》,成了我最近阅读的书籍中最能让我沉浸的一本书。整整两个星期,这本火红封面的书总是摆在手边,只要一有空隙,就拿过来,随索甲仁波切、随他的上师去参悟藏传佛教的生死观。不敢说懂得,所以,不敢评说《西藏生死书》,哪怕是只言片语。佛教,尤其是与我们隔着语言障碍的藏传佛教,只能了悟,一说便错。我只知道中阴是此岸到彼岸的摆渡,我的渡船是行进在明媚阳光下还是在疾风暴雨中,全看我活着的时候如何珍爱佛祖给予我的这一次投生。

关于《西藏生死书》,我敢说的只有一点,就是索甲仁波切或曰他的上师都是胸襟开阔的信徒,一本佛书,引用基督教、伊斯兰教教义的地方不下几十次。对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我是充满景仰的槛外人,《西藏生死书》的胸襟,让我对这本火红封面的书的热爱,又多了一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