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顿时谁来慰藉我们?
(2011-09-14 16:18:47)
标签:
杂谈 |
今年上海书展隆重推介的书单中,有一本是格非先生的长篇小说《春尽江南》。或许是该三部曲的前两部《人面桃花》和《山河入梦》的确写得上乘,也许是格非先生在书展期间寸步不离的热诚感动了书迷,一时间,微博上为找不到一册《春尽江南》的苦恼者,不在少数。
我幸运地认识该书的责任编辑,于是,非常及时地得到一本签名本后漏液展读——一股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特别是该书在第132页描述的纪念诗人海子的活动,我读着恍若又回到了1980年代。
现在的学生,每每听我们这些似已步入暮年的中年人甘之若饴地诉说1980年代的美好,总觉不可思议:好在哪里?有电子游戏吗?有IPAD吗?有互联网吗?有MSN、QQ、微博吗?没有,都没有。可是,我们集体有意识地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就像《春尽江南》的女主角秀蓉一样,贸然遇上海子的纪念活动后,会为自己居然不知道海子是谁为什么死感到羞愧“秀蓉心中更多的是惭愧和自责。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如此重大,自己竟然充耳不闻,一无所知……她觉得自己太狭隘了,太冷漠了。”继而,“秀蓉与所有在场的人一样,立刻流下了伤痛的泪水,进而泣不成声。”假如,同样的情形转场到2010年代,且不说一个诗人的死能不能让人自发组织起一个纪念活动来,即使有这样的活动且秀蓉在这个活动中上述反应,周围的人们会怎样判断秀蓉的哭泣?
是的,诗人之死会让一群追随者动容甚至恸哭,在当下已经成为一件不可思议也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套用一句自一档相亲节目流传开来的市井气十足的话语,就是宁愿为股票的暴跌哭泣也不愿意为一个诗人的逝去皱眉。言过其实吗?我孩子的书包里,一册《会计学》被翻阅得残破不已,而那本《英美文学作品选读》如刚买来一般簇新。孩子的说辞是“英美文学作品选读”的任课老师“上课在说什么呀”,我却以为是在他的心目中,“英美文学作品选读”远不及“会计”能让他短平快地获取显示其“学力”的证书。
这是一个真的不需要诗人的年代吗?《春尽江南》中,男主角端午的好友陈守仁辗转房地产业赚得大钱,春风得意之下他与曾经执着的文学相忘于江湖,一旦嗅到死亡的气息,他开始研读《左传》,通读《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当时代的列车轰隆隆地飞驰时,我们的灵魂少不了文史哲的慰藉。
但是,能够把自己的快乐或痛苦映射到哲学、文学、历史上,不是一蹴而就的功夫。不错,我们的大学越来越强调通识教育,于是,每一所大学任何一个专业的学生几乎都要修一门叫《大学语文》的课程,可是,就是这样一门堪称初级的文学欣赏课程,又有多少学生肯坐进课堂或者说坐进了课堂认真跟着老师把玩文学的?更不错的是,从进学校的那一天起,我们的孩子就有《语文》陪伴着,从小学到高中,整整12个春秋,可是,又有多少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文学的滋养?不能否认,我也从众地认为,语文的职责更多地是要教会学生应用文字而不是欣赏文学,光阴荏苒,马齿徒增,偏狭欲盛,我固执地认为人这一生总会遇到似乎过不去的坎,这时候,只有文学、历史、哲学和音乐能慰藉自己无比孤独的内心。诗人流沙河年过八旬忆及往事时,将中学阶段学过的课程一一重现:“我的英文老师何文锟,以前给美国人做翻译,一口美语那叫好听,给我们讲莎士比亚、讲小泉八云,教我们背爱伦坡和华兹华斯的诗。这些不是课外的内容,高中课本就是这样的,原汁原味,名家名作……国文到了高中学什么?《庄子》、《孟子》、《荀子》,曾国藩的文章,桐城派的文章,全部要背诵。古文的第一要义就是背。哪怕你完全不懂,背了也会终生受益。你会用一辈子来消化它,一辈子慢慢懂得它。背古文,能让一个人的内在气质发生质的改变,包括人格上的改变。”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童子功的陪伴,这位父亲被冤死、自己又因为《草木篇》获罪的诗人,怎么挨得过那备受凌辱的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