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动纷至沓来——读《访问——十五个有想法的书人》
(2011-06-03 14:27:07)
标签:
杂谈 |
如果不是“访问”,还真的很难将这15个人罗列在同一平台上。有人读过梁文道的《访问——十五个有想法的书人》后,说那是15个读书侠的江湖狂欢,一语道破这本书杂花生树般的斑驳。
如果梁文道先生签售,我一定请教,董桥、赵广超、王贻兴、詹宏志、陈智德、荣念曾、邹焕华@Lovely Planet、吴俊雄、十年砍柴、哈金、舒国治、陈云、黎智英、梁家权、长平这样的排序有什么道理?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疑问,应该是梁文道的访问都很成功吧。10来页里他就将受访者的个性“压榨”了出来,书读完,对这15个人的好恶,也有了个排序。
最喜欢的是赵广超。在读《访问》之前,从来不知道香港还有这样一位勤勉的手艺人,手指间的墨迹通过他的回答无法掩饰地泄露在大庭广众之下。正因为如此,赵广超的访谈仿佛是在赵广超的勾勾画画中硬把他拖拽出来匆忙完成的。眼里看到的是梁文道,耳里听到的是梁文道的问题,嘴里说的是梁文道问题的应答,可这个人的脑子里全是刚刚案头上正勾画着的《清明上河图》,所以,心不在焉。修养又决定了他不可能敷衍,唯一的办法就是以真言和箴言相对,让计划中的访问迅速走到终点。“西方的美丽要人命的,而中国却是大家一起合力要美丽的名”、“事实本身呈现最赤裸,这就是经和纬的关系了”……因为急迫地想要回到案头兴味盎然的工作中去,赵广超直吐胸臆,读者获益匪浅,所以,哪怕《访问》一书只剩下一篇《赵广超——学问是一种手艺》,买和读这本书,就值了。
最不喜欢的是董桥。必须承认,不喜欢董桥已有些日子。其实,读董桥早且久,从《这一代的事》、《乡愁的理由》开始,喜欢的将他的书放在家里书橱最珍重的地方。疯狂的喜欢到一套10册的“语文小品录”登峰造极,这以后,他的书他的文章还在断断续续地读,喜欢越来越淡,甚而到了有些反感,特别是他发表在《东方早报·阅读周刊》上的专栏。必须承认,读《董桥——读书、文章、做人》一定是带着已有的情绪的,但是,他在回答梁文道时不能掩饰的傲慢,真的很让我这样没什么见识的读者受伤。想拈出一两句话证实他的确很傲慢,罢了,比比皆是。是了,看惯了在旧时文人把玩过的册页或扇面,面对眼下嘈杂的俗世,他怎么不傲慢?
最让我惊讶的是黎智英。《壹周刊》、《苹果日报》,多么八卦的媒体!你很容易推断出它们的老板多么无厘头!黎智英的确很无厘头,这位在学堂读书至12岁就出来搵食的非文化人,却只读英文版的大师著作,一遍读不懂,再读一遍……奇妙的读书人,是不是?读书侠的江湖狂欢,得此言多半受启发于黎智英,我想。
黎智英是豪放的,但如果没有低头走路不看南墙在哪里的陈智德,没有如堂·吉诃德在中文园地里挥舞长矛的陈云,没有张开双臂不错过任何事任何书的詹志宏,就构不成狂欢的江湖,如果不是十八般武艺一样不缺地汇聚在《访问——十五位有想法的书人》,这本书的响动就不会如眼下我们读到的这般纷至沓来了。
15个人,只有十年砍柴和长平是内地书人。由他们代言内地书人,是梁文道的选择。可是,梁文道选择了别人来代言内地读书人,他们就能说出极富个性的人“这一个”吗?十年砍柴说得很在理,长平的每一话也都掷地有声,读着,总觉缺了什么。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