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温存不在了——读小说《大城小恋》

(2011-05-25 10:49:52)
标签:

杂谈

读完滕肖澜的《大城小恋》,为她绷紧的神经松弛了一下:哦,她终于有所松懈了。

自她如紫丁香静悄悄地开放在《上海文学》、《人民文学》、《收获》等等优质文学期刊上,我一直嗅着她文字的芳香,心下佩服她的同时是不服气的:年纪轻轻的女孩儿,何以将散布在上海弄堂里的市井俚俗、家长里短拿捏得如此准确?

比如,《爱会长大》。故事并不惊天动地,被宠大的弄堂女孩董珍珠凭借姣好的长相结婚后依旧娇嗔、娇蛮、骄横,由此引发出“茶杯里的风波”。既然是茶杯里的风波,最大的动静也就是将杯里的茶水溅出三两滴,茶渍也许会若隐若现地干涸在茶杯外沿,并不影响茶杯里的茶水一如既往地浸润董珍珠家和万事兴的弄堂生活。情节无经典之处,可贵的是滕肖澜将自身的女儿经渗透其中,从而,让一个原本也许会烟火气太足的故事,散发着小女儿的娇憨,鲜活。

比如,《姹紫嫣红开遍》。写的是上一辈人的失落和消沉,按说滕肖澜是一个旁观者,可是,这一个看似冷静的旁观者其实是在故事里灌注了自己的爱憎,所以,这故事的壳你可以到张爱玲的小说里找到,你可以到白先勇的小说里找到,滕肖澜的文字又不如张爱玲那般冷峭,不如白先勇那般糯雅,那《姹紫嫣红开遍》何以成了可表一枝的繁花?因为有着隔代人渴求懂得上一代人的热切,有了一个“热”字,小说是虚构的无疑,却因为这个“热”字让我们读到了作者的热忱。

由《爱会长大》到《姹紫嫣红》,越来越喜欢滕肖澜的小说,就倒回去读她所有已经刊发的小说,她的小说集《十朵玫瑰》里头的《月亮里没有人》、她的小说集《十朵玫瑰》以外的《倾国倾城》。滕肖澜曾经这样宣扬过她的创作理想:“小说应该是悲天悯人的……应该有一点责任感,把目光放远放宽,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广大老百姓,用笔勾勒出一个现实生活。”所以,她的小说里,哪怕是不能也不屑悲悯的反面角色,滕肖澜写他们,也是疼惜的,所以,说什么好的小说作者应该隐身在故事里,好小说虽然看不到作者的身影,可是她(他)的灵魂总是在,伴随着故事和人物。这也是滕肖澜小说好看的原因吧,温存无时无刻不在,她的故事不出奇不出新,又有什么关系?

新一期的《收获》上同时还有迟子建的中篇《黄鸡白酒》,我先读的,是滕肖澜的《大城小恋》。

差不多就是剩女的苏以真邂逅小她四五岁的男孩刘言,家境优越的苏以真脱俗,条件窘迫的刘言善解人意,两个人在那么一瞬间如同楔子投合得严丝合缝。差异还是让他们有缘无分,小说的结尾处,苏以真还是嫁了条件相当的人去了新加坡。

小说承袭了滕肖澜以往小说的叙述方式,从形式到内容。可是,读着,你就是觉得刘言这个小男生油滑有余青涩不够,如此,就弥合了与苏以真四五岁的年龄差异,给人的错觉是他之所以只能是一家小川菜馆的洗碗工,是刘言这个人才能甚至品性有问题。那么,已经蹉跎到剩女边缘的苏以真有什么理由向刘言敞开心扉?只为了给世俗一个耳光?未免幼稚。或许,有人会举出近期达人秀上喜悦与海军的故事告诉我滕肖澜的小说以现实依据。我在怀疑这个故事的可靠性或者怀疑喜悦的甄别能力外,还要说作家应该站在山顶看人间风情的。亦即,即便刘言这样的人物是现实中的真实存在,也需要作家将这个人物拈进自己作品的同时用自己的个性和情怀去粉饰他。

我想说的是,《大城小恋》中,属于滕肖澜独一无二的气质抽离了出去,只剩下了一个故事。这样一个不那么新鲜的故事,缺少了作家的灵魂,还有拜读的意思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