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因为妈妈——读《阿勒泰的角落》和《我的阿勒泰》

(2011-05-06 11:13:06)
标签:

杂谈

我们惊讶于文坛横空出世一个李娟的同时,一直在打听:她从哪里来?

由新疆这块沃土滋养出来的非同凡响的作家,李娟不是第一个,比如刘亮程。刘亮程的作品,读上三两页你就会服帖那只有新疆的水土才能涵咏出来的文字,粗粝犹如胡杨树,温暖,也是被晒烫的戈壁滩。李娟不是,虽说她笔下的阿勒泰镇子很小、牧场很大;人很粗犷、草也坚韧,可是,仿佛只有被倍加呵护才会在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来的小女子的娇憨,也时不时地洋溢在李娟的文字间,就像在漫漫荒原里募地盛开了一朵不胜娇羞的玫瑰。这朵玫瑰由谁栽种由谁浇灌?读《文汇报·笔会》刊发的李娟部分文字,《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河边洗衣服的时光》、《乡村舞会》等等,难以找到答案。

买下李娟的两本集子《阿勒泰的角落》和《我的阿勒泰》,早已把答案一事抛到了九霄云外,只是觉得一篇篇慢慢细细地品读李娟那好像来自天外的佳构,是午间慵懒时最好的享受。就这样,从《阿勒泰的角落》的第一篇《一个普通人》始,到《我的阿勒泰》的最后一篇《唯一的苹果唯一的诗》止,差不多用了我一个月的午间时光,慢慢细细读完了李娟的两本书。恰好,在微博上遇到李娟,我情不自禁地发去私信:“能转告你妈妈吗?刚刚认真读罢《阿勒泰的角落》,我特别佩服她。”

为什么要佩服李娟的妈妈?其实,李娟已经出版的篇什里,把妈妈当主角的不会多过外婆,近乡情怯吧,越是亲密的人反而无从下笔,可那是李娟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的妈妈呵,所以,只要李娟提笔,妈妈就会在字里行间。

我无从知道这个汉人女子怎么会跑到阿勒泰民族地区去求得一瓢饮一箪食的,但是,我知道这个汉人女子扶老携雏地闯荡在喀吾图、巴拉尔茨、沙依横布拉克、桥头等等依偎着阿勒泰山脉的小镇,是多么无助。风来了,很大的时候会刮走帐篷顶;雨来了,稠密的时候会灌满一只只盛雨水的朔料袋。风沙漫天的时候粗粝的不仅仅是她的手,还有她的心房;暴雪弥漫的时候闭锁的只有她家陋屋的门却锁不住她向往远方的心灵。有一个细节,李娟写道,她的妈妈喜欢一个人去远方,或者是原始森林,或者是茫茫沙漠。像李娟这样天生慧黠的女孩,是不会在自己的文章里落下如此闲笔的,所以,我觉得她是知道妈妈在用这样的方法宣泄对不公命运的痛恨。

说实话,不畏艰难的女人生活中、文学影视走品中也见过,可是,如李娟笔下那个妈妈在那样恶劣的生活条件下依然乐观、开朗的,少见。你去读读《“小鸟”牌香烟》,与不懂汉语的哈萨克族牧民做起买卖来,这个女子在百分之百将生意做成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幽默天分发挥到了极致;你去读读《过年三记》,这个女人是如何在苦寒中又一无所有之下将过年的欢快带给女儿和母亲的;你去读读《喀吾图的永远之处》,这个女人是如何将大山边大漠深处的小杂货铺子经营得热闹而又红火——当然,小生意也是生意,生意人的小狡猾李娟的妈妈一点儿都不缺,可是,有人听过巴赫的《b小调弥撒》后又如此感慨:“我们有时要使用一些‘小手段’,这与人性的善恶无关,透漏的却是生活的艰辛”。以此解读李娟的妈妈,合适。

还用问阿勒泰的李娟从哪里来吗?实在需要答案,李娟是她妈妈的女儿,这就够了。

PS:母亲节来临之际,祝妈妈们愉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