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木头到石头的距离

(2010-12-12 22:31:44)
标签:

杂谈

灯下黑。久居上海,不知道佘山附近有一处辰山植物园。星期六,太阳懒洋洋的,据说还要下雨,也许游人因此会少很多,就决定过去看看。

果然游人不多,空旷的停车场上,几辆小车几辆旅游大巴士,几个游人下了车去往售票处,他们,使得此情此景更显空空荡荡。如此对比之下,也许倾注了多国建筑家心血的辰山植物园入口处的高大建筑,更加大而无当。而40元一人的参观费用,让许多人兴冲冲地赶来又裹足不前,都早上10点多了,入口处的显示屏上告知大家当天入园的人数才270余人,且多半是被旅游大巴带过来的外地游客。这时的天空,早上那一点稀薄的阳光早已不见了踪影,阴沉沉的,风也刮得“呼呼”有声——秋天了,这时节踏访如此萧杀的园林是徒增悲情来了。正悱恻呢,看见阔大的门厅里有中国古木展。

不是对花木和奇石特别有兴趣的人,意犹未尽时,权当聊胜于无吧,于是,拾阶而上。一尊尊由天然姿态而被我们投射了人间意义的古木一一呈现在眼前,什么“直插云霄”、“指点迷津”……真正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我们就怎么能知道这些千年甚至万年前的一株树木,呼吸空气、拥抱阳光、承接雨露,经历年华、经历天灾人祸长成了现在摆在展览厅里的模样,就是为了“直插云霄”和“指点迷津”吗?这样的附会,直叫人想起龚自珍的《病梅馆记》,而几件展品过于圆通的样子,使人工斧凿的痕迹一览无余,于是,在一尊硕大的圆成一幅百子图的展品前,我们前后左右地忙乎,就是为了辨识那盘根错节的树根、那虬结成一个个小人的树突,到底是“天生我才”还是人工“嫁接”的。当然,无解。我们这样因为路过而驻足于古木前的过客,怎么能够昧得其中的味道?不过,这尊来自新疆的胡杨古木,是骗不了人的。相信它曾经是一棵胡杨树,是因为其虽已涅槃成一段中间空空如也的残木,但是那种挺拔的身姿就是我们熟悉的胡杨的样子,没有多余的枝叶,只有主干——它是为了在那个缺水的隔壁滩上尽量存活下来。它如愿了。现在,这棵千年老树胡杨,以别一种姿态活在了古木爱好者中间。古木展中,一些展品的说明铭牌里有联系电话,还有一些则没有。我的理解是有电话的古木是售卖品,而胡杨不属于售卖品,真让人欣慰,“天然去雕饰”是让很多人愿意接受的艺术观。

一个“中国古木展”看下来,真正叫我不能释怀的,是木头到石头之间的距离。木头真的能幻化成石头吗?展览里的几件展品,纹理还是树木的样子,有年轮,有树皮上的褶皱,甚至还有旁逸斜出的小枝桠,但是,已经是石头的成色了,光打上去,泛出晶莹的只有石头才会有的光泽,而咖啡夹杂乳白的颜色,不是琥珀又是什么?手搭上去,已没有了木头那种内敛的质感,有的是石头凉飕飕的霸气。实在不相信眼前的这巨大的像树木一样的石头,是树木的化石,转身一看,一段还没有完成由树木华丽转身为化石的展品,最外边的那一层,已是石头,可是由表及里,木头的成色越来越重,到了中心,就是树木了,老而弥坚的树心。

知道,化石是一个漫长的岁月。一棵树变成一段琥珀色的石头,需要千年?需要万年?可是,展览把这个过程浓缩成转瞬之间,让人看着惊心。这惊心是为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是也不是;这惊心是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也不是;这惊心是为了“托体同山阿”?是也不是……就是因着惊心二字如影随行、随性付型,这个古木展会让我念念不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