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和笛安背道而驰
(2010-12-03 21:36:52)
标签:
杂谈 |
莉莉问:“你知道安东尼吗?现在学生都很喜欢他。”孤陋寡闻,我只知道安东尼是外国人的名字。莉莉继续启蒙:“他的书特别受欢迎,我们这里都(印到)30多万册了,女孩子特别风靡。”我早早早早就不是女孩子了。但是,可以看看。于是,两本书星夜赶到上海。
一本是绘本,文字安东尼,图echo。很热闹的一本书,暖色调画成的似曾相识的兔子以及兔子身边的人和事,一下子就叫我想到了圣艾克絮贝里以及他的《小王子》。果然,《小王子》的意象出现了,在故事开始没多久。没有办法,《小王子》已经把甜蜜的忧伤写到了尽头,它等于是《这些都是你给我的爱》这类书的教主,后来者还不就能亦步亦趋?不过,看过《小王子》的不妨将《这些 都是你给我的爱》当教辅,兴许,它能让你有重读《小王子》的冲动,多好,愉快而甜蜜而淡淡忧伤的旅行就要开始了。
一本是《橙》副标题是《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2》。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上半截《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那本据说非常畅销的书,也是安东尼的日记吗?如果是,将正在过着的每一天如此不加修饰地拿出来跟读者分享,是80后作家的独门秘籍吗?我尤其不能忍受的是安东尼不止一次地对“屁”的可劲描摹,那还是应该隐秘起来的卧室里的那点事吧?我想起了很久以前读过的老作家刘心武在他公开出版的一本日记前言里说的:就好比家里要来客人了,总得把家里打扫打扫吧(意思大致如此)。此段言论在媒体曾引发热议,议题是公开出版的日记要不要删除一些不雅或者不便公开的部分。此论与怎样让日记能够真实反映日记主人的品格有关,与《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在边边角角搓弄污垢无关。我承认,这样的实录真切地反映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他乡求学、过日子的不易甚至艰难,这样的题材,写得又如此散漫,值得读者花将近30元人民币去追捧?我想不通也没有用,书就是这么畅销。
安慰我的是,不是所有的80后都这样,比如笛安。
我特别喜欢笛安刚刚发表在《收获》杂志上的短篇小说《光辉岁月》,更确切地说,我特别喜欢由笛安通过《光辉岁月》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谷棋、琪琪。一个因为学历不怎么样注定只能在银行里做最底层小职员的女孩,却不因为这个而卑微,于是日子也不因为这个而晦暗。冰箱里的灯光她看着就愉快,盛满牛奶的杯子在微波炉里旋转着她说如同在跳舞,银行里进进出出的顾客在她看来都是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因子——这个曾经的寻呼台小姐,用视觉、嗅觉、听觉让自己的日子犹如跳跃的阳光一样饱满而透亮。
是个容易满足的女孩,不是吗?但是,听觉、嗅觉以及视觉也会欺骗谷棋的心,特别是当周遭调味品的味道过冲时。她开始在一段似是而非的感情中彷徨。当然,篇幅很小的《光辉岁月》没有让笛安有太多的展开空间,本就朦胧的感情在丈夫志强的一记耳光前已经消散在空中,所以,我理解志强的这记耳光毋宁是为了引出小说极为精彩的结尾:“我就像瞧不起这个仗势欺人的世界一样,瞧不起你。这个世界把我搞得狼狈不堪,可是我心里总有柔软的地方,心疼着她得短处。所以我还是爱这个让我失望透顶的世界的,正如,我爱你。”
这种欲恨还休、爱恨交加的情感,不惟80后才是。有人,有男人和女人,就会有这种似是而非的情感,所以,只要读到这篇小说,任何年代的人都能会心。这是笛安高出80后写作群的地方。
谷棋原本叫谷琪,她朦胧情感的对象陈浩南原本叫陈浩,他们都尊重自己的意愿扬弃了父母给他们的姓名。笛安不动声色的这个安排,让我们了然道,《光辉岁月》写的就是80后。
就这样的结尾,就这种技巧,都是安东尼到目前为止无法企及笛安的。如果安东尼总是陶醉在畅销的迷雾里,笛安又能稳扎稳打地向前进,他们两个只能背道而驰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