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馆、意大利馆和英国馆
(2010-10-13 15:08:39)
标签:
杂谈 |
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是世界人民的共识。
在上海世博会,法国馆和德国馆比邻,也许白色网格状的外装饰与浅灰色的新材料墙面还不能揭示这两个国家理念上的分野,那么,馆里,只要一踏进法国馆和德国馆,浪漫和严谨就那么实在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比如,一样介绍自己国家的主要城市,法国馆的方式是竖它几幅垂直的银幕,然后不停歇地播放法国电影史上著名影像片段,来告知我们法国城市的前世和今生;到了德国馆,柏林、莱比锡、不莱梅……一幅幅能代表这些城市相貌的照片老老实实地张贴在那里。
我说过,法国馆一直在以诚意打动着我们。而德国馆,则以实诚有一说一。
德国馆很大,大到布展可以铺张。德国制造、文化产业、动力之源等等组成的德国馆,犹如享誉世界的他们的产品,有棱有角。
德国制造:乍一入眼的,是如今已不常见到的粗粝的板条箱。这些几乎能让我们闻到自然味道的板条箱是“德国制造”的主题,却是配角,在它们的衬托下,那些德国制造的产品,汽车、自行车、钣金工具、花洒、服饰、炊具等等等等,愈发显出它们的精致来。像我,喜欢在厨房里捣鼓的,看到橱窗里那套费舍尔锅具、双立人刀具、西门子冰箱还有那些我记不起品牌来的厨房用量具和精致的茶具咖啡壶,真的是流连忘返,其中的感情,仿佛爱车的男人路遇一辆弹眼落睛的汽车不能释怀一样。
文化产业:刚刚揭幕的法兰克福书展,做了一本高达2米的模型书抗衡正甚嚣尘上的电子阅读器,谁都知道那是看大江东去的挣扎,但是,法兰克福的书展,那么大的展馆那么多的展厅,聚拢了那么多的书香,是说再见就能忘记的吗?作为主人的德国人更是如此,于是,在德国馆里,一本本模型书层层叠叠地摞了起来,有新意的是几乎每一本模型书里都有一张嘴巴,你把耳朵贴上去,正在读的,就是这本书里的精彩篇章,君特·格拉斯、黑塞、布莱希特……我喜欢德国的儿童文学作家恩德,就把脑袋贴到他的《毛毛》旁,可惜,正轮到用德语朗读,字字读得有金属触碰的“卡擦”声的德文,我一个字都听不懂,可这一点儿也不能减弱我对这个展区的好感。
有故事的地方:一定要把脑袋伸进一个个蘑菇灯里体验一下。杜塞尔多夫的河滨景色灯里,有清新的空气;图宾根的温泉旁,有浓烈的硫磺味道;慕尼黑的体育设施旁,运动的气息扑面而来……
动力之源:巨大的圆球在参观者的齐声吆喝中旋转、摇摆、沉浮,也许其中蕴含的科技含量丰厚得不得了,我们即便看得清攀援其上的路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只有跟着一群孩子起起哄。
奥地利馆有现场小型音乐会,“德奥系”,古典音乐领域的主流,德国在前奥地利在后,可是,德国馆里却没有一丝一毫古典音乐的气息。遗憾。
为参观德国馆,我们排了将近2个小时的队,但是,值得。有小遗憾也值得。
意大利馆,排队1个小时,就要比德国馆逊色一些。其实,意大利馆里有画、有时装、有赛车,还有贴在墙上的管弦乐团,可是,随意是这些聚集在一起的展品的特点,这就是去过意大利的朋友们嘴里的意大利——所以,只要不是动辄排队几个小时,每一个国家馆都是有看头的,因为,每一个国家在设计自己的场馆和布置展馆时,有意和无意间,都会把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流露出来。
也有例外,比如英国馆。那个貌似飞扬的蒲公英的英国馆,以外表赢得了多少赞誉呀,趋近了,哑然:不过尔尔。也许,不列颠把全部的心力都放在了外表上,使内涵显得空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