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原来用在这里
(2010-05-26 20:07:57)
标签:
杂谈 |
电影《吻》被誉为2008年爱尔兰电影的意外收获。
为什么?情节其实平常而平淡:男孩迪伦和女孩凯丽成长在都柏林郊外的平民区里。迪伦因为酒鬼父亲殴打妈妈而与他发生肢体冲突,不得已从家里跑了出来。曾经絮絮叨叨长大要嫁给迪伦的凯丽,就此策划了一次冒险。凯丽揣着姐姐藏在鞋里的几张钞票和迪伦一起离开没有色彩的童年。他们来到了都柏林,影片也从黑白变成了暗淡的彩色。他们到达都柏林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为自己买了带滑轮的爆走鞋,随后,他们且走且滑地行进在都柏林的街头,从白天到黑夜,他们遇到了卖唱的、卖小吃的、匆匆赶路的都柏林街头形形色色的人。夜幕降临后,他们遇到了刚刚听说的摇滚巨星鲍勃·迪伦和妄图对凯丽胡作非为的歹人,脱险后因为饥饿难耐,他们只好求助警察把他们送回家。两个孩子的父母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出走而改变他们那没有色彩的童年,影片也变回了黑白。
是不是平常而又平淡的一个故事?可因为有两个小演员特别是女孩出自本质的表演,你会被影片吸引。等到你全神贯注地把电影看完,你一定会承认它的确是一部出色的影片。
出色在哪里?只说影片的细节铺排。
迪伦和凯丽一进都柏林就买了爆走鞋,以后,看他们走着滑着行进在都柏林街头,你还没有意识到导演为什么要花笔墨在这双鞋上。等到灯火阑珊了,看两个小孩行走在城市的角落里试图为自己找一个睡觉的地方,他们的鞋后跟那里随着他们走路的节奏一闪一闪地亮着灯光,这时,你会心头一热,觉得他们鞋后跟里的微火是他们此时此刻握在手里唯一的温暖。同情和爱怜像潮水一样涨满你的胸膛后,你想,导演已经把爆走鞋这道具用到了家。不,不,当两个男人将凯丽掳进他们的车里,迪伦死劲拽着车后杠靠鞋后跟上的小轮子与汽车的大轮子角力,直到凯丽回到他的身边。
凯丽的叔叔莫里斯是家里的富亲戚,圣诞节就要到了,莫里斯送了些小礼物给凯丽家的孩子们。凯丽的妈妈当然受宠若惊,要凯丽谢谢莫里斯要凯丽亲一亲莫里斯。凯丽一一照办但是多么不情愿呵,你会觉得这是一个不懂事的女孩。后来你会知道,莫里斯曾经猥亵过凯丽。
两个孩子把偶然得到的鲍勃·迪伦的照片揣在怀里,他们哪里想得到在光怪陆离的都柏林的夜色里会巧遇这位巨星!这给两个孩子一个错觉:距离万花筒般的生活多近呀!当然,马上到来的接二连三的挫折把他们打回了原形。
就是这些细节,拼贴起了迪伦和凯丽乏味而又不得不进行下去的生活状态。这种波澜不惊的叙述方式,很容易叫观众产生一种联想:细节足以摧毁一个人的脊梁。也是,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有多少哪怕是刹那的焰火般的光亮?有的只是这些不起眼的细节,让我们起飞或者下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