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会伤感是一种幸福

(2010-01-08 11:29:05)
标签:

杂谈

书的腰封上妈妈推着自行车,自行车的后坐上坐着垂髫小儿。这幅白描,像是我们这代人儿时生活的写照。龙应台的新书,为什么要用如此不合时宜的配图?为了应景《目送》的宣传语: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

于是,主打文章《目送》好评如潮,甚至,上海市教委将其选入试卷,考查要评高级职称的中学语文老师是否够格。

《目送》的确不错,特别是文中出现了两次的那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是一段能够让读者惊觉的感叹,是一段能够让读者喟然的感叹,是一段能够让读者释怀的感叹。像我,有一个年龄在华安和华飞之间的儿子,读《目送》,除了惊觉、喟然和释怀外,更有重锤击打在胸口的钝痛,然后,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讪讪一笑。

尽管如此,《目送》也还不是《目送》里我最喜欢的篇什。《目送》中,我最喜欢的是《寻找》和《忧郁》两篇。

最早读到它们,是于龙应台开在《南方周末》上的专栏“你来看此花时”。“你来看此花时”?真是一个奇怪的栏目名字,一“百度”,“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王阳明的名言呐,恨自己孤陋寡闻外,突然明白了龙应台用这么长的句子作为自己栏目名字的用意:读她的文章,篇篇与你的心境有关。

事实也如此。

《寻找》也好,《忧郁》也好,都是读过一遍后又急煎煎地再读一遍,特别是《忧郁》,配了龙应台自己拍摄的一张照片:苍茫得惨淡的大海上,似有似无地盘旋着几只小鸟。鸟太小,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它们就是黑点。又怎样?黛山也如此渺小,何况鸟乎?把目光移到文字上,龙应台用寥寥数语,描摹了一出旷世悲剧:“在这万仞天谷中,有一只鸟,孤单的一只鸟,啼声出奇地洪亮,充满了整个天谷,一声比一声紧迫,一声比一声凄厉。我放下书,仔细听,听得毛骨悚然,听得满腔难受,怎么听,都像是一个慌张的孩子在奔走相告:苦啊!苦啊!苦啊!苦啊!”把文章读到尽头,知道那苦主是杜鹃的同时,我也放下报纸,迎着秋天早上的阳光看窗下玩得正欢的孩子,听他们欢快到了沸点后放肆的笑声——只有这样,我才能平复被《寻找》钩起来的伤感之情。是的,人到中年,泪腺越来越发达,眼窝则是越来越浅。隔周,展开《南方周末》,迎头碰上《忧郁》,还有照片。报纸上的照片远没有书里跨页的这一幅有质感,可足以让我无法隐忍住自己的情感,默念着“让我替古人担忧一回吧”,就跟着龙应台去白居易那里听“杜鹃啼血”、去杜牧那里听“夜夜愁相似”、去公木那里听“肠断声声血”、去秦观那里听“杜鹃声里斜阳暮”、朱熹那里听“不如归去,孤城越绝三春暮”,跟着龙应台古往今来地这么走一遭,蒙尘的心灵被淘洗得有了刹那的澄明。 原来,当忧郁不是病的时候,有着净化人心的作用。可是忧郁成病并被当作了一种时尚,所以我宁愿将龙应台在《忧郁》一文中宣泄的情感形容成“伤感”,这样,一个会伤感的人,难道不是一个幸福的人吗?!

读《目送》吧,不是为了那篇橱窗里的文章《目送》,而是为了告解室里的文章《寻找》和《忧郁》。《寻找》和《忧郁》是内省,而《目送》是外化。这个甚嚣尘上的时代,我们需要适时的内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