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德沃夏克掀开我爱乐的新篇章——在现场

(2010-01-04 12:21:35)
标签:

杂谈

应该题为德沃夏克和艾森巴赫掀开了我2010年爱乐新篇章,是不是太长了?

艾森巴赫像鹰隼,光头、窄腰、长腿,一身黑衣站在舞台上,十足一个潮人。他的动作更酷,刀劈斧削般的,特别在当下,男性的性征越来越模糊的当下,艾森巴赫的指挥尽显男人的刚劲。

2010年1月2日晚伦敦爱乐乐团在艾森巴赫带领下奉献给上海爱乐者的,是德沃夏克专场。以《狂欢节序曲》开端,应和了《新年音乐会》这个名称,指挥和乐团更是尽心尽职,9分钟里已经把现场气氛调节到HIGH。接下来,是德沃夏克的《G大调第八交响曲》,疏朗的乐句里我仿佛回到了去年夏天刚刚到过的捷克的乡间:辽阔的大地上绿草如茵,堆得高高的草垛叫人看着心安。当夜幕降临以后,黑得发蓝的天空上繁星点点,静谧的乡村里,惟独高高矗立的教堂散发着神性的光芒。这样的意境,是德沃夏克谱写的,而把德沃夏克的谱子“翻译”成我们听得见的乐曲,此番是伦敦爱乐乐团与艾森巴赫。我以为自己只钟情弦乐呢,不想,伦敦爱乐的乐手们让我在现场体味到了管乐的妙处,圆号、长号、小号、黑管、木管、双簧管、长笛……他们一起将德沃夏克的所想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声音,这声音辽远、透亮、响彻云霄又充满了世俗感。特别是长笛,恕我不能将他与他的姓名对应起来,长笛的声音真阳光,就是满天阴霾,我相信有这管长笛在吹,心情也会云开日出。难怪,一场音乐会中,艾森巴赫几次把观众热烈的掌声引向了这位长笛手。我的掌声有一部分是送给第一小提琴Pieter Schoeman的。第二乐章慢板,有一段他的独奏,不长,当晚也被长笛的风采遮盖了,可是,我听到了。小提琴,最吸引人的是当它奏出哀怨的曲调时,这一段的独奏,却是喜悦的,照样撩拨得人心头一颤一颤的,我马上想起了那张名盘《伦敦小提琴之声》,《母亲教我的歌》、《恰尔达什》、《匈牙利舞曲》……是那种怕爱上又不得不爱上的声音。那一瞬间,我产生一个冲动,中场休息的时候冲上去问问Pieter,伦敦小提琴之声中有没有你!

下半场,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这部作品,我们实在不陌生了,只是认识的过程有些“崎岖”。第二乐章那著名的旋律,那忧伤得甜蜜的旋律,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以为是美国黑人灵歌,甚至,当我们非常业余地站在单位的舞台上满怀深情地唱起“思故乡、念故乡”的时候,都还不知道歌曲的音乐来自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那同样著名的、激昂的主旋律,我们中的许多人到今天还以为那是歌手刘欢的原创,他们说刘欢为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写的主题歌那么大气磅礴,特别是间奏的那段音乐。熟是熟矣,但是,我和当晚基本满座的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里的爱乐者,都听得全神贯注,实在是因为艾森巴赫的指挥太投入!坐在前排的乐迷走出音乐厅后还津津乐道“到第四乐章,艾森巴赫的脖子都红了。”那是血在烧!坐在后排,我看不到艾森巴赫的脖子有没有红,但是,我看见他将一头猎豹奔突的能量全都化作了手舞足蹈。

舞台一侧的三角钢琴,在音乐会开始时就已经在了。有些疑惑,等到打开节目单,才知道艾森巴赫还是一流的钢琴家,以为返场时他会在钢琴上露一手,不是,是为朱践耳的《月光情歌》准备的。对,返场,艾森巴赫选择了一首中国乐曲。朱先生的《黔岭素描》中的这个乐章,原本就温情脉脉,我们又在曲终时看见作曲家和指挥家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温暖又多了几分。

这是过去一年中我听过的最酣畅淋漓的一场音乐会。

出来,还流连在刚才的音乐里,以致,乘地铁错了方向,错过了末班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