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祭起一些话来砸人,哈哈

(2009-11-23 11:17:26)
标签:

杂谈

我是流水线上的一个螺丝钉,不能在需要我在的时候不见人影。不过,在流程的过程中总有等待的时间,这时,我通常会瞄几页有趣的读物就好比往清汤寡水里加一点滋味。

刚刚过去的两个星期里,我的有趣读物是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这真是一本有趣的读物,我知道在工作场所不应该如此肆无忌惮,但是,张大春的这本书写得太好玩了,几乎每读一篇我都要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还好,我的同事知道我的毛病,他们不以为怪,还会兴致勃勃地问:“笑什么?笑什么?”我就告诉他们:某一天爸爸嫌一双儿女玩得过了分,就祭出一个“练”字教导儿女,将生丝煮熟以后经过曝晒,让丝质变得柔软、洁白的过程,就叫“练”。古时候父母死了儿子要在家丁忧三年,不过满一年规矩可以松动一下,比如,可以穿“练”过的布帛做的衣服。以此,引申出“练”的另一种意思即守一年。小儿女当然听得津津有味,爸爸乘胜追击让他们“练”去,小女儿笑着摇着一根手指头说还早还早,还不到“练”的时候。听我这么不断做着减法的复述,同事们还是哈哈哈起来,并要求我读到好玩的,一定跟他们分享。

这不就要跟他们分享整本书了吗?一本拆解中国字的书写得这么有趣,真出乎我的意料,之所以有这么一说,是因为在我的求学生涯里,文字学的课程是最无趣的。遥想当年,上到文字课时教室外飘起了鹅毛大雪。上海这种地方原本就是阴冷却很少见雪,又是如此飘飘洒洒的大雪,刚进大学的男男女女聚合在一起原本就有些痴头怪脑,两个原因叠加在一起,等到下过课后我们人人手里攥了个大雪球,一俟老师转过身去写板书,雪球就在教室里飞来飞去。老师当然很生气,惩罚我们的办法就是这一门课程考试,我们答得再好分数都超不过75分。从此,与文字课就交起了恶。

如果不是先前读过张大春的《聆听父亲》,就算是把《认得几个字》吹得上了天,我都不会把书买回来。即便是文字学界的泰斗,说起汉字的架构,不也是横竖撇捺吗?“看你能把汉字吹出花来!”直到开始展读这本书,我还赌气一样暗暗来上这么一句。可是,腹笥浑厚的张大春没有在汉字堆里直来直去,而是将每一个汉字镶嵌在他一双小儿女的成长过程中。这一对儿女,张容朴厚张宜伶俐,在这对儿女或诚恳或不屑或懵懂或狡黠的追问下,或者,是在张大春欲擒故纵下和被逼无奈下,爷儿三个硬是将应该是枯燥的文字课程互动得相映成趣。书读完了,张容、张宜配合着张大春制造的幽默因子将在我的言谈中停留一段日子——这样说《认得几个字》,作者张大春会不会不以为然:在他的意图里,文字是因,儿女成长的故事是果,可到了我这个对文字这门学问有偏见的读者这里,却本末倒置了。因为有这样的认识,昨天,与一位师兄聊天,就忐忑地向他推荐起这本书来。师兄虽以文字学问为生,却不强求我们认同他供奉的学问,如果不是我主动跟他提及《认得几个字》,他怕是永远不会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你晚了两年,所以,没有缘分听到郭若愚的课。老先生,就着十几页讲义就给我们上了一学期的文字课,每一个字的来龙去脉都讲得犹如一部传奇,让我叹为观止。直到今天,老先生上课时手舞足蹈的样子还总在我脑子里。

哦?看样子有很多东西不是没趣,而是我们自说自话地以为它们了无生趣。

一个对汉字的结构没有足够好感的人,就读了一遍《认得几个字》,竟胆敢在这里议论起来,因为我相信张大春会宽容地告诉我们:“你们就会‘祭’一些话来砸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