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约翰•内卜莫克守住的“玉”

标签:
旅游 |
除非是家园,你爱之切,总是要离开的。告别布拉格的老城区到新城区,要渡过伏尔塔瓦河。河上大桥数座,外乡人一般选择查理大桥。
查理大桥故事多,两边的塑像动不动就能敷衍出厚厚一本书,与《圣经》有关,与教堂有关。
从老城区这一端上桥,左边的第四尊塑像你一定要关注。其实,不用我提醒,这尊雕像头顶着四颗星星是那么引人注目!如果四颗星星还不能引起你的注意,什么时候他的脚下总会有许多人仰起脖子看着他——你好奇了吧:他是谁?
去过教堂的人都知道,逼仄的告解室藏着许多秘密。就是这窄小的只容一人暂时栖身的告解室,成就了丁梅斯代尔和海丝特的旷世绝恋,成就了每每能叫人读出新意来的《红字》。15世纪的圣维特大教堂的一间告解室里,也藏着一个秘密,这秘密属于查理四世的皇后。当皇后把满腹心事和盘托出给了当时的主教圣约翰·内卜莫克(找不到标准的译名,是我自己根据读音找的几个汉字)时,一个侍卫将这一幕看在了眼里转身就回宫把皇后告解之事耳语给了皇帝。皇帝一听愣怔了:你心里有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不能告诉我偏偏要说给主教大人听?查理四世能够力主创办查理大学就不是一个傀儡皇帝,他笑眯眯地迎接了回宫的皇后,派人找到圣约翰·内卜莫克主教问:皇后在告解室里都说了些什么?主教回答我在告解室里听到的话过耳过心不能过嘴。能干的皇帝多半强硬,说:你如果缄默,我叫人把你扔进伏尔塔瓦河。主教答:就是把我扔进伏尔塔瓦河我也不能说。查理四世脸一沉:你不是太不给我面子了吗?真叫人把主教捆了捆,从查理大桥上扔进了伏尔塔瓦河。
在圣维特大教堂、在查理大桥上两度听说圣约翰·内卜莫克的这个故事,没太在意。为了皇后的秘密,丢失了自己的生命,如果这也算事迹的话,恐怕经不起掂量——打小所受的教育已经内化,没有办法。后来,到捷克的小镇,总是听到饱含崇敬的感慨:看,那个主教!甚至在布达佩斯的渔夫堡,也见到了他的塑像,这让我不得不深思:那里的人民为什么把他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尊他为贤者圣人呢?
所谓圣人,孔子才担当得起,他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创一派学说于《论语》让天下中国人乃至外国人受惠。就是贤者,也是应该有着崇高声望的长者。作为一位主教,圣约翰·内卜莫克称得上是一名贤者,可贤者的尊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誓死保护了皇后的秘密而获得,很让我们这些长在红旗下的人犯疑:就这?
就这!作为主教,圣约翰·内卜莫克的一大职责就是倾听教徒诉说心声。这种倾诉,是教徒对教义的无保留的信服,彼时彼刻,隔着一层不时浮动的布帘接纳教徒心声的那个主教,就是教义的象征,他当然要像教义中所承诺的那样对第三者缄口,哪怕第三者是皇帝。当查理四世挥舞权力的大棒试图打开圣约翰·内卜莫克的嘴巴窥破皇后的心事时,圣约翰·内卜莫克在那一刻没有看到皇帝,只看到了教义当中的一二三四。在坚定的信仰和操守面前,皇帝的权力无奈地败下阵来,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精神:不以善小而不为,哪怕会因之付出生命的代价。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守身如玉,这些好词当可堆砌到圣人、贤者圣约翰·内卜莫克身上。只是,有了习惯思维后,我们得好好想一想,到底要赋予“玉”字什么内涵才值得我们去守。
我们在查理大桥上
查理四世,拿着成立查理大学的批文。
记忆不误,这当是火药堡
瓦斯拉夫大街上的小吃铺子
城中一景
城中一景
一扇好看的门
城中一景
新城区的建筑
PS:因为没在意圣约翰·内卜莫克的故事,所以,竟没有拍一张他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