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在智慧面前的颓丧
(2009-06-16 14:08:28)
标签:
杂谈 |
女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商店里看中一件衣裳,又不缺,怎么办?我的策略是转头回家。如果三天后还心心念念地记挂着这件衣裳,就去买。
这一年,通过报刊、书籍和网络读了不少文字,大多数如商店里看似琳琅满目的服饰,过眼即忘,或者只在记忆里刻下了一道浅浅的印痕。可乔叶的《最慢的是活着》却成了我心里一道深深的褶子,用乔叶的话说是“不用想,也忘不掉。”我想,乔叶的这篇小说已经是挂在我衣橱里一件不显山露水却昂贵的高档衣饰,我得在上面绣上我的印记以免丢失。
一年了,距离第一次读《最慢的是活着》已经一年了。一年前,就是这样的季节,天气闷热难当,叫人坐卧不安。《收获》将这篇小说刊发在2008年第3期上是有意为之吗?临窗坐下摊开《最慢的是活着》,心里那只躁动不安的兔子渐渐平静、安静、宁静了。三个小时以后,我激动得犹如困兽在屋子里徘徊:是小说吗?如此散漫的结构,如此随意的叙述,如此自由的思绪,恐怕说是散文更恰如其分。可是,乔叶又用绵软的铺陈编织出了一个紧致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既普罗又独特的人物形象奶奶,这还不是小说吗?
王兰英和李小让,这一对祖孙在漫长的30多年的人生路上一直处在角力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奶奶与孙女的强弱关系随着岁月的流逝发生着嬗变。度日的艰难、亲人的病故当然是折损奶奶的重要因素,可当受过不错的教育、走过南闯过北、能赚到让奶奶惊诧的薪水的李小让能以强者的姿态照顾奶奶乃至给奶奶送终时,颓丧地发现奶奶即便是输给了岁月,也未曾让貌似活得轰轰烈烈的李小让占过上风。
领悟至此,我泪眼婆娑地在百度输入“乔叶《最慢的是活着》”,呵呵,好评如潮。在如潮的好评中我随意点开一条:让我想起了我的奶奶……再点开一条:我外婆也跟乔叶笔下的奶奶一样,一生只穿过7双鞋……我擦去脸颊上的眼泪——说实话,再读《最慢的是活着》,我难以避免地又一次想起了我的奶奶,那个生于辛亥年养育了8个子女、丈夫早逝后含辛茹苦把子女拉扯大的老妇人。可这心理学上的“共感”不是解读小说的专业手法,我试图找到专业的评论,奇怪的是,面对乔叶这篇出色的小说,评论界集体静默。也是,一篇非典型性的小说,一篇更像散文的小说,叫评论家们如何从先锋的理论出发剖析小说成功的奥秘?评论家的知识在与乔叶的智慧对抗中显出颓势来,乔叶她根本不理睬什么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新小说等等创作理论,而是忠实于自己的心,把自己心里的奶奶和盘托出:大字不识几个,只依据河南杨庄几千年来积淀起来的人情世故过日子。
如此不讲“章法”又不跌宕起伏的故事,为什么就能打动如此众多的读者?这个叫王兰英的奶奶,为什么会像“钉子进了墙,锈也锈到里头了”?是奶奶那看似平淡无奇甚至略显暮气的生活智慧让浮躁的我们若有所思:知识就一定能把我们带到幸福的彼岸吗?就在10几年前,那个叫罗伯特·清崎的富爸爸呼应起多少人蜂拥而至企图从他那里获取迅速致富的知识;就在几年前,“哈佛女孩”这个名字吸引了多少人纷至沓来试图从她那里得到快捷成功的宝典;就在当下,挂了某某某(一所美国著名大学)名头的留学中介机构就是要比别的中介赚到更多人的关注。我们趋之若骛地追逐着这些能改变我们生存状态的知识,凭借这些知识我们的生存状态多少有所改变,可幸福呢?年过八旬,奶奶依旧洞若神明:“你们现在的日子是好。我们那时的日子,也好。”听罢奶奶的这句话,小说中的“我”怔住了。我们也怔住了:缺吃少穿的日子好在哪里?随即醒悟:有时候知识在智慧面前多么徒劳呵。
好在,茫然四顾中我们有充满智慧的传统文化供我们栖息。这么多读者喜欢乔叶的这篇小说,让我觉得从于丹《论语心得》的显性教化开始,我们已经能够在不动声色的况味中默念奶奶们遗留给我们的人生哲学了。蓬勃了那么多年的知识至上的潮流开始给我们民族千百年来沉淀起来的大智慧留出了空间——如同小说意味深长的题目《最慢的是活着》一样,回归的路也许非常漫长,不打紧,只要我们明白什么东西更加坚韧,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