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现场(之三)——阿米尔·卡兹钢琴独奏音乐会

(2009-05-20 13:39:42)
标签:

杂谈

节目单上倒有一半是门德尔松的《无言歌》,于是就想知道阿米尔·卡兹是不是弹奏门德尔松的专家。在电脑上用中文键入这个名字,却是以色列人还是德国人都语焉不详,同伴就揶揄:“看,比我们的郎朗名气差多了。”

耳熟能详的OP.62-6,亦即我们大家都喜欢说的《春之声》,是在下半场的第二曲听到的。这首听起来能叫人感受到浪漫的乐曲,如小溪里的流水一蹦一跳就奔听众而来,惹得我不由自主地随着节拍踩起地板来,旋即,又被鞋跟的“嗒嗒”声吓了一跳,赶紧收缩住自己的身体,只让耳朵和心灵放肆。

得意之后,我要说更喜欢的是下半场的第一曲,OP.30-6,《威尼斯船歌》。不管作曲家当年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乐思涌动从而给我们留下了这段优美的旋律的,我听到的是忧伤,像是一个朋友,此去经年,今又回归,向你倾诉着别后所遭遇的人间凉薄。人生这一路走来,孜孜以求的是三个字“大团圆”,可就艺术欣赏而言,我觉得悲剧——也许言重了,那就忧伤的情绪吧,总更容易让躁动的灵魂安宁。

如果说门德尔松的《无言歌》对天天沉浸于技巧研修的钢琴家们来说是小品的话,那么,李斯特改编自莫扎特作品的《唐璜幻想曲》,就是“大品”了,几乎每一个钢琴演奏家都愿意在自己的独奏音乐会上用这部技巧性特别强的作品做压轴,阿米尔·卡兹也没有例外。我多么幸运,坐在钢琴家的侧后方,他十指飞扬的整个过程,我等于是近距离地观赏了。我又有那么一点不幸,十万琴童学钢琴的时候,我的手指已然僵硬。我没法儿用文字表述卡兹的技巧有多么好,但是,通过他的琴声,我听到了一个外表风流倜傥、内心苦闷无望的男人的挣扎。我还疑惑拜伦用了十六章才写了个开端的故事,20分钟都不到的一部曲子怎么穷尽这个欧洲人民的大众情人的身世?听下来,音乐真是无所不能。

在无所不能的音乐面前,音乐家在表现的时候懂得节制,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大境界吧?曾经读到过网友对郎朗演奏《唐癀幻想曲》的评价:“《唐璜幻想曲》的难度极大,而他又把这首曲子弹得比标谱的速度快得多。可见他的手上功夫绝对不差。可这样的快,炫技的同时,许多的层次、结构都被他削弱了。甚至有不少轻重不同的和弦因为快的缘故力度被颠倒了。慢扳部分的断句几乎没有,找不到呼吸的地方。而后面被许多人褒扬为畅快淋漓的快板乐章,少了应有的抑扬顿挫。总之,朗朗演奏的《唐璜幻想曲》把原曲的叙事性剥夺了太多了。”我说不出这么专业的评语,但本能地觉得郎朗的演奏表演成分超过了对音乐本身的追求。而卡兹不这样,非常知道节制的意义,所以,在表现《唐璜幻想曲》的过程中,让乐曲神采奕奕自己却非常沉静——我想,像卡兹这样内省、敏感、纤弱、典雅的人,是否会离音乐更近?在表现这场音乐会中最让人期待的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时,卡兹的这些特质展露得更加淋漓尽致,手指将要触到琴键的当口,是那么审慎,却不是犹疑,所以,卡兹的身体看似相对静止,却是将全部的内力都给了手指;手指抚触琴键时虽很轻柔,却以不容置疑的姿态将贝多芬对月光的崇敬全都呈现给了听众。也是,英雄的寂寞未见得比不过英雄的咆哮。

 

PS:

1.音乐会是在上海音乐厅地下二层的音乐立方里举行的。私下以为这里听钢琴或室内乐,比楼上大厅更来劲。

2.现场来了不少读幼儿园的孩子。音乐会开始前曾担心过,不想,他们在音乐会进行中非常安静,只在幕间休息的时候把地板跺得“咚咚”乱响。

3.坐我左前方的年龄很大的老外,听得过程中双手忙乎着弹空气中的钢琴,看得我一阵阵地酸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