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只有好人和坏人——看《拉贝日记》

(2009-04-22 11:22:29)
标签:

文化

片名叫《拉贝日记》,整部影片推进的过程中又加了拉贝的旁白,这部电影就是拉贝眼睛里1937年12月的南京。

拉贝看1937年12月的南京城,进进出出的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就要离开南京的他自己,好人;总是与他格格不入的医生威尔逊,好人;拥戴拉贝的女校长杜普蕾,好人;外交官罗森,好人。日本皇族朝香宫鸠彦亲王,坏人;在医院里滥杀无辜的日本人,坏人;以比赛谁砍下中国人脑袋多寡为乐事的日本兵,坏人……对了,漏了一个好人,那个看着自己人屠杀战俘会热泪盈眶、悄悄把安全区将要被攻击的消息告诉罗森的日本少佐。

我们小时候从银幕上看到的日本军人,要么穷凶极恶,要么蠢笨乖戾。陆川说将日本军人都塑造成那样,就是在侮辱我们自己。的确如此。可是,即便有十个、一百个日本少佐这样的日本好人,都不能洗刷掉一点点1937年12月他们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所以,当黑画面缓缓升起,打出“南京大屠杀死难的中国人超过30万”、“至今日本右翼都不承认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字幕是必须的,是一种提醒。

1937年12月,距今已经70多年了,70多年是不是太长,长到了可以让我们忘却那一段历史?这些年来,我们好像害怕揭开这块伤疤似的不愿意多说那段屈辱的历史。是的,相关的书籍在出版,相关的电影也有那么几部,可是,相对于铺天盖地的宫奇骏、村上春树以及日本影星、偶像,宣传南京大屠杀的声音就微弱多了,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我们的孩子们被老师带着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时,或者害怕太阳暴晒躲在阴凉处,或者边看展品边轻言细语,甚至还发出轻微的笑声。30万同胞无辜地被戕害了,这分量难道不够沉重?还不足以让我们的孩子洒下悲怆的泪水?不要怪孩子们,看看互联网时代都有什么样的声音在网络上流播吧——日本首相去靖国神社吗?我们这边居然会有人如此开释:对我们而言的战犯是日本人的英雄,人家为什么不能去祭拜?当日本军人滥杀无辜的真相一点点被公之于世时,我们这边居然拿一本美国人的《菊与刀》为日本军人的残暴做理论依据,说那是日本国民性使然。更有人以宗教精神为由要我们原谅1937年的日本人,不错,无论是佛教还是基督,都教导我们要宽以待人,可是《路加福音啊》是这么说的“主啊,原谅他们,他们做的他们不知道”,当日本军人挥刀砍向中国人的头颅时,难道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我们要进窄门,我们要求自己不因上天堂与下地狱的因果关系而具有的极高人生境界,可是,我们要求这极高的人生境界当中包含对那段没齿难忘的历史的记忆,应该是不违背教义的吧?!

《南京!南京!》上映了,《拉贝日记》也要上映了。有人说这不是同样题材的电影撞车了吗?不,那一段血泪史怎么回忆都不为过,所以,去看电影吧,在黑暗中让自己的眼泪尽情地流,流到心里,提醒自己,要强大起来,不要像《拉贝日记》当中的中国人,既不是好人,当然也不是坏人,是任人宰割的第三种人。即便是由明星张静初扮演的琅书,也是陪衬,还是一个给拉贝们添了麻烦的陪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