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C&C”到“Made and Created in China”

(2006-11-08 10:17:49)
分类: IT产业圈

从“C&C”到“Made and Created in China”
——独家专访NEC(中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 杜军
《TWICE CHINA消费电子商讯》记者 袁茂峰

NEC来华开展业务30多年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配合中国政府的政策,经历了从提供商品和技术、建立合资企业提供技术转移、建立在中国的生产企业,到现在把中国作为集研发、生产和全球供应链为一体的综合资源基地的演变。
为了让读者更近一步地了解NEC这个公司,作为第八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组委会的官方唯一指定《展览日报》合作方,《TWICE CHINA消费电子商讯》(以下简称《TWICE CHINA》)独家专访了NEC(中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NEC中国研究院首席顾问杜军。

从“C&C”到“Made <wbr>and <wbr>Created <wbr>in <wbr>China”

从“C&C”到“Made and Created in China”

NEC是世界500强的IT公司,107年的历史始终以创新作为发展动力。1977年,NEC全球总裁小林宏治在美国亚特兰大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讲,首次在全球提出未来社会将是电子计算机(Computer)和通信(Communication)相结合的发展理念。NEC把这一思想简称为“C&C”,并一直为其实现而努力和创新。“C&C”理念被提出后的近30年,世界的技术和经济发展验证了这一颇具前瞻性的预见。几十年来,NEC总是在这些领域里不断有领先世界的发明和创新成果出现。
NEC公司1972年开始了对华业务,基于30多年来在中国开展制造和研发的体会,杜军认为中国制造优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存在,这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中国的成本优势还可以维持相当长的时间。并不是因为沿海成本高了,外资就跑了,因为还有内地,中部高了,还有西部。另外的一个优势是中国本身就是个大市场,外资到中国来制造的原因即是能制造销售到国外的产品,也能销售到本地的产品。上述两个因素加在一起,就有了整体优势。假如转到一个成本更低的中小国去,可能会是一个成本略低的制造基地,但当地没有像中国这样的大市场。
关于中国制造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杜军认为目前有许多人大谈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及外国品牌走进来的问题。随着加盟WTO的进程,肯定是走进来的越来越多,而且中国企业走出去也是大趋势。但是能达到多大程度现在都很难说。“凭个人感觉,只能是一少部分优秀公司,有可能走出去,也会在世界市场上占一部分份额,但是大部分还是与世界主流产品是有差别的。”杜军说。
杜军认为这一点很正常,因为“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阶段性的。”杜军认为现在普遍所讲的国内企业与国外巨头的技术差距,形式上表现出来的只是结果,关键还是技术的长期积累问题。技术的发展需要积累,跨越式发展有成功的,但不是普遍规律。“其实中国发展很快,但毕竟由于过去比国外差了几十年,这个差距不可能一下子消除的。手机是个例子,手机市场上,国内品牌一度占领了半壁江山,但实际上走的是一种跨越式的捷径,即贴牌或是把别人的设计在外观上稍作修改——因为没有内涵,所以很快被淘汰。这不是表面上看外观技术怎么样,这是整个技术发展的基础决定的。比如中国芯片产业,整个设计,都是追赶过程中,这个差别是正常的,如果想所有产业用几年时间走别人花几十年走过的路,是不现实的,这反而会使某些企业急功近利,引发浮躁心态。就像日本赶超美国,也是花了好几十年,而在某些领域,直到现在还赶不上,这些都是正常的。”
尽管从某些层面来讲,中国企业目前还是做中下游产品,但杜军认为已经有相当大的进步。杜军引用了最近某专家发表过的观点:中国制造出口上万条裤子才能换回一台高技术机器,而在闻一多的年代中国人只能洗裤子,从洗裤子到制造裤子,这也是进步。
“借鉴日本的发展,我们也看到“Made in Japan” 刚开始的时候,也被人当劣等品看,后来才变成高品质的产品。大部分中国企业还得踏踏实实地做下游产业,还需要一段时间磨练。”
关于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发展,杜军说,现在国家提出搞自主创新,是因为认识到没有自主技术不行,总会受制于人,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这种转变战略也是世界各发达国家过去经历过的过程。但是技术不是今天喊口号明天就有的,这需要有长时间踏踏实实的积累。中国政府以前把相当多的科研资源投在高校,效果不是特别明显。去年国家科学大会上提出创新的主力是企业,加大扶持企业的创新研发,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也是提升产业技术实力的有效措施,但是需要时间,也需要合作,切忌急功近利,做表面文章。

加大对中国的投入

今后NEC在中国进一步努力要做的事情是发挥集团优势。
杜军告诉记者,目前NEC(中国)公司是一个地区总部。NEC集团在中国大陆有49家公司,总的员工人数超过23000人。在北京比较大的独资公司是NEC通讯(中国)公司,NEC信息系统(中国)公司,还有NEC电子(中国)公司。同时在北京还有一个NEC中国研究院。同时,NEC在上海、武汉、天津、西安、厦门等地都有子公司或者合资公司。
“NEC集团在中国每年都有新公司建立。近几年比较大的投入是和上广电合资建立液晶面板生产企业。最近,上广电和日电硝子又成立了更大的液晶面板工厂。相应配套产业的企业也纷纷进入中国,比如在上海新建的NEC照明公司的产品一直是供不应求。总体来说,NEC在器件、电子材料的制造方面在中国投资比较大。”
杜军说,“NEC希望在中国市场更加地努力。以前NEC在中国销售的产品中消费类的相对比较少,比如说做交换机、大型计算机、通信网络设备等是消费者直接看不到的后台设备,所以给消费者的印象不是很深。现在在中国进一步努力要做的事情,就是发挥集团优势,从本地研发,元器件生产、采购,到提供面向不同行业客户的整体解决方案等继续努力,力争使NEC的在华业务更上一层楼。”

链接:
杜军于1977高中毕业后参军。1978年考取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通信专业,1982年毕业时考取国家公派留学研究生,并于1983年赴日本大阪大学留学。1989年获工学博士学位。从1989年至1990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电气系通信技术实验室做博士后和客座研究员,之后进入澳大利亚国际通信公司(现Telstra)研发部任高级工程师,从事卫星移动通信的研究。1993年底回国后工作后,至2000年工作于航天工业总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任研究员、并任航天卫星应用总公司总经理。2000年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任网络多媒体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2002年4月进入NEC(中国)公司,现任董事、常务副总裁,并兼任NEC中国研究院首席顾问,主要负责NEC在华新业务的拓展和技术研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