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小平老师身上
唐建新
我没有见过马小平老师。
昨天从中华语文网编辑处得知马老师已经于春节前离开了人世,心中仍然掠过一丝悲痛。
紧接着,我急忙上网查阅马老师的信息,得知马老师是一位很受学生敬重的老师,也很影响了青年教师的骨干老师。在断断续续的阅读中,一些细节不断加深着印象:
马与我是同龄人,曾经到农场锻炼。赴山西省昔阳县学习大寨后还带回了改天换地的锄头一把。恢复高考后考上了湖南师大中文系,在老家教中学10年,1992年受改革开放影响到东莞中学教书10年,2003年到深圳中学教书。2006年查出患了癌症,仍然坚持编写《中学生人文教育读本》。
2005年,我曾经非常吃惊地看到过南山区教育局局务会议任命马小平为南山第二外国语学校副校长的文件,以及兼任南山区初中语文教研员的文件。时任南山区教育局局长的人是马老师湖南师大的校友,人事关系虽然没有考进来调进来,任命仍然是富有特区特色地进行了,可以想见马老师与局长的关系以及马老师在局长心目中的影响及地位。但是,马老师最终还是没有到南山来工作。
曾经听人说过马老师在深圳中学收到王铮校长的重视,专门为马设置了人文教育办公室,开设了人文教育校本课程。
由锄头到《读本》可以得知,马小平老师是一位极富教育理想教育激情的教师,是深受革命浪漫主义影响的有追求又身体力行的实践主义者。在教育不断目中无人,不断被时代的浮躁化被功利化的膨化的过程中,能够苦苦坚守自己心中的一方圣地,能够不断以自己的生命感悟以自己的阅读深化去塑造和影响着身边的学生以及青年教师,能够在自己理想的人生旅途上以血饲轩辕,马小平老师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尴尬大背景中的幸运者。
然而,马老师又是不幸的,背着太沉太沉的重任,孤独的郁郁前行。当今社会当下时代,多元文化普世价值,已经日渐浸透在我们四周,语文学科也不仅是靠人文教育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学科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仍然在呼唤着回归事物的本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马小平老师,一路走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