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语文课程标准 之五
渐新堂
关于课程目标,除了质疑之四的语言部分外,还有思维的3条,即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五种思维品质;审美的3条,即语言文字的美感、文学作品之美、美的表达与创造;文化则有中华文化、多样文化和当代文化3条。想得到的,都点到了,虽然几乎没有人能够去按照标准逐一完成。
关于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一共三条 第二条 覆盖历来语文课程所包含的古今“实用类”“文学类”“议论类”等基本语篇类型。
这里提出的概念是语篇,为什么不是语段、不是语体、不是语类,不是语本,或者其他的语什么语什么?
语篇是个什么概念?社会所需要,学生进入继续学习或者开始参与工作乃至生活所需要的宣传语体、诉讼语体、营销语体、工程语体、情爱语体、生活语体、行政语体,以及行业语体等,为什么不予以考虑?
覆盖历来,似乎不需要考虑预留未来所需要的类型空间?
实际上,最近三四年,高考已经不再使用三分的文体分类的方法了。而是采用二分。国际上也有不少将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字进行二分,即写实类与虚构类。
学习任务群 强调的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效应,而不是逐“点”解析、逐项训练。言下之意就是,在无点与无项之后,彻底告别所谓的结构化序列化阶段化之后,就必须走混沌化的道路,必须走只可意会别去言传,让语文学科课程始终充满神秘感,不可知感,难以企及感!
其次的质疑,是关于(二)结构的。
必修、必选、选修的差异,似乎又回到了40年前的在初中学习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基础上,小学加上“简单的”三字,高中加上“比较复杂的”五字,一切问题都不存在了。
三层次的课程设置,在7个(为什么不是“门”,够不上?)必修课程的名称后加上“研习”即为必选,如果加的是“研讨”则是选修了。内容上没有变化,说法上有一个字的不同。也就是说,内容是一样的,也没有必要在意其内容,只是方法或方式上略作调整而已。
(三)学分与选课 我国40年前开始在全国高校倡导,并开始实行学分制。其结果,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一所大学真正实行了学分制。
在全国数千所高校几十年的时间里都实行不了的学分制,为什么就认定死理在全国所有中学都有条件完全可以实行了呢?
再去具体说学分的分配、赋予的价值,则显得实在太多余了。
作为代表国家意志的学科课程标准,应该站在顶层面对全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同层级的地区,进行全范围全层级全员性的设计,而不应该是只针对顶层学校、不到万分之一的学校所进行的设计。尤其是在国家双减政策感召与要求下,在复杂多变的形势发展之中,应该努力建立起我国语文学科课程建设的自信,梳理好丰厚的教训与经验,拟定出适合我国语文教育实际的课程标准来。
不再质疑了,虽然说也白说,白说也已经在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