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板桥巷集市热
吴向东
听说骑自行车是极好的锻炼,就天天早上骑着车到处转。骑行路线一般不预设,都是临机应变,随心所欲。南山、蛇口的主要道路骑过了好多遍,一些原来只闻其名的城 中村、钉子户,不曾涉足的僻街陋巷,也骑访了不少。我把这叫做“晨骑”。
晨骑一来可以锻炼身体,尤其是强健脚力,二来可以“移步换景”,满足那颗返老还童的好奇心。我素来就不喜欢猫在一棵树下踢腿弯腰伸胳膊,让远近的人看来看去。
以下就是“晨骑”时“移步”换来的学府路旁集市一景。
学府路比较长,东起深大南侧,西到火车西站。说准一点,集市在南新路与前海路之间那段学府路南侧的一条巷子里。
这条巷子不要小看,它叫“大板桥巷”,离巷子口不远有一座单拱石桥,叫“大板桥”,是个古建筑,320年前的清代康熙二十七年就建好了。《新安县志》记载:“大板桥,在墩头里,乡人郑可言建。”看来修建大板桥纯属个人善举,并非政府行为。2003年2月26日,才有南山区政府介入,把它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大板桥摇身而成“单位”,荣膺“文物”称号,名分是有了,“保护”却在有无之间。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当年的“墩头里”今天叫“丁头村”,大板桥也名不副实,既非搭在水上,又非架在空中,如同堆积木一般平地垒石,早就算不得一座桥了。
巷子口左右的建筑,除了西头的一幢民居,早早的都拆了。就是那一幢“钉子户”妨碍了工程,害得这一带老百姓怨声载道——雨水一下,道路泥泞;太阳一出,尘土飞扬。
巷子里头尽是人,在人流里穿行,不小心就踩了脚。买菜的人多,卖菜的也多。“行商坐贾”,挤挤挨挨。巷子两边的地摊小铺摆满了菜蔬瓜果鸡鸭鱼肉。虽说很多人认为小贩们进的货来路不明,怕不环保不卫生,但怕物价腾贵的市民更多。于是,“英雄不问出处”,大板桥巷天天都呈现着一派繁荣昌盛的热闹景象。
大板桥巷不只是个菜市场,它的经营范围广得很。卖蒸煮炸炒各类早点的,卖祖传秘方狗皮膏药的,卖气球图书锅铲菜刀的,卖针头线脑挖耳项链的,卖金鱼鸡仔香水古董的……, 还有剃头的,讨饭的,挑鸡眼的,拔火罐的,七七八八,真真假假,应有尽有。
正因百货杂陈,千人并进,艳阳斜射的巷子里气味浓重。米香油香味,鸡屎鸭屎味, 酸菜味,鱼腥味,中药味,汗臭味,或纯或串,随风而过,扑面而来,足让你大饱鼻福。
来这里挑肥拣瘦讨价还价的人天南地北,丰富多彩。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本地的,外来的,讲南头话的,说普通话的,嘟着嘴的,顺着眼的,撅着屁股的,锁着眉头的,慢慢吞吞的,匆匆忙忙的……主宰着南头所剩无几的这条集市古巷。
一切都乱糟糟的,但乱得不急不慢,有条有理。
320年前的大板桥是个什么样子呢?没有谁能想像出来。但有些情景可以肯定:不会这么多人,不会这么闹热,不会这么乱糟糟。然而,
即便如此,还是乱一点好,因为其中隐含了天底下许多人事的机会。前几天看到,巷子口的钉子户拔了,划属大板桥保护范围的树也砍了,学府路终于伸直了腰。
大板桥依旧伴着垃圾和杂物在那里尴尬着,集市依旧那么热。
加载中,请稍候......